近来,身边的朋友笑称自己是“佛系青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佛系是指看破红尘,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简而言之,就是对一切事物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东莞国岸心理咨询 有也行,没有也行,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的状态,但是很多人说,选择“佛道”其实只是累了,心累了,再也不想争抢了。
那麽,自嘲为“佛系青年”的我们,到底是何等疲惫。
一、内心的疲劳感来自于想要改变现状却不能改变的焦虑和无力。
人们常说的一种生活“卡壳”的状态——迷惘,迷惘常常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压力,甚至带来无能为力的绝望感。
感觉疲倦—想要改变—无法改变—失望和焦虑—以及能够改变—做出改变—产生疲倦感—并放弃两个死亡循环,这正是“迷惘”的两种情形:
(a)不知道自己希望的未来会怎样;
不知道希望的未来将会怎样到来。
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各种不确定因素让我们产生“焦虑”。
与父辈相比,我们经历了更长的“不确定性时期”,可以获得的区域和信息也比以前更为广泛,这同样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变数和选择。它会引起我们的“焦虑”。有的人感到焦虑,是身体上的不舒服,有的人感到焦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如果你有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我会问很多人.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我要闲下来,什么也不做"
"最后我什么也不用做了。"答案占了很大比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疲惫感其实和极端平凡的愿望有关,这些愿望看似简单,实际上更难实现。像是悠闲自在,吃什么喝什么钱从哪里来。与现实和愿望的巨大对比,我们感到十分疲惫。
在孩提时代,我们就应该受到许多父母所说的“鼓励教育”。就像“你要不要冰激凌?“如果你考到了班上最好的第三名,我就带你到迪士尼游乐园...这些看起来充满幸福的经历,附加着父母的各种要求似乎很复杂,孩子们单纯的小世界也随之复杂起来,最后演变成:
"我必须一直努力,才能有资格得到安逸和享受"。
疲倦的感觉正是源于此,本来想要的东西,但想要实现“菜菜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人生,必须先做复杂的准备。简简单单的生活都是难以实现的。实际上,前进和努力都是无止境的,而许多例子不断地证明,我们往往越努力,反而离心静而愈远。
远离大城市的生活,如何对抗内心无处不在的疲惫感?
失败了,放弃了努力,就不会有人愿意选择。而且说什么都要努力,想要成功其实是一种执念,但很难放弃这种执念。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好的建议,我觉得找个人安慰自己,与自己作伴就好了。一份美好的陪伴,能在给予之前多加几个条件,能瞬间把我们从必须努力的困境中拉出来。
从今往后,我们从小事做起。
逐步实施每天的行动,从每一个小小的改变中获得满足感。学习合理规划自己计划的时间框架,以及如何在时间框架内逐步实现目标。将你对未来的想法变成一件可以完成的小事情。并且在做计划时以“天”为时间计算单位,把最后期限的提醒设置为“距现在还有X天”,有利于减少拖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