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
仅仅是恭维倒也罢了,有时候明明假得我们自己都不信,不也半真半假地笑纳了?
那些逆耳的忠言,往往被我们的无知和仇恨打入冷宫,要经过漫长的发酵,才会通过流逝的岁月轻轻告诉我们:好话有毒。
但它的声音如此细微,有人听到了,有人听不到。
工作中,常常听到同事抱怨:“差不多就行了,干嘛那么较真?”虽然是玩笑的语气,但其中的责备是真的。
我也会在被埋怨之后反思,甚至尝试,得过且过又怎么样呢?
天并没有塌下来。但是,当那些要素不全、自相矛盾、写人不见情、写事列数字之类的稿件泛滥,所谓的报纸,只能沦为自娱自乐。所谓的工作,也成为十分难熬的过程。
于是常常想起年轻时的一件往事。
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有一篇论文在四地市联合评选中获奖,正春风得意。领导安排让做统计,心想不是小菜一碟吗?结果,在一次交叉检查中,人家都顺利过关,只有我被挑了“刺”。检查组长指着我记的统计台账说:“你把数字写得满格,如果错了怎么办?数字应该占格子高度的1/2,最多2/3,这样既清晰美观,也便于更正改错。”
现在想来,那位组长一定是看在犯错者还年轻的份上,才愿意心平气和地指出和纠正这样一个常识错误吧。但那时,我居然没有一丝感激之情,反而脱口而出:“我不会记错的。”那位组长一愣,随即露出一抹微笑,望了我一眼,什么都没有说。
后来,当我面对记错的账本无可奈何的时候,他的那一抹微笑,那一眼注视,甚至他没有说出的话,都清晰地映在我的脑海里,显得意味深长。
随着年岁的增长,认识到人和事物的复杂性,我越来越不敢确定自己的正确无误。看到不顺眼的事,听到不顺耳的话,不再急于指责、反驳,而是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坦然承认自己的局限。就像你不喜欢听逆耳的真话,我可以不说,但我不会说假的好话。因为逆耳的未必是忠言,但好话终究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