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他脚下的土地,头顶上的空气,他触摸过的每一件东西,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爱他所有的神情,每一个动作,还有他整个人,他的全部。"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以上语言文字均出自18英国小说《呼啸山庄》的文字对白,只是,这些爱情言论都是艾米丽勃朗特借着书中女主人公之口说出来罢了。
毫无疑问,在爱情婚姻问题上,通过她的小说和文字来看和分析,女作家是持纯爱观点的,她认为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而不是受束缚于年龄、阶层、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上。
对于艾米丽勃朗特这位18世纪伟大的女作家来说,了解外国文学的读者都对其不会陌生,加上她,这个勃朗特家族一共是三姐妹,而这勃朗特三姐妹都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
其中,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女性独立性格的叙述,成了一部经久不衰的女性励志经典读本,而本文讨论主题的作者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她在《呼啸山庄》中对极端爱情和人格的描写、非常生动和悲壮,一会我们会一一介绍,而安妮·勃朗特在《艾格尼丝·格雷》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寂寞情绪,均使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留名。
遗憾的是,写出经典爱情故事的伟大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因为肺病跟她的姐妹安妮勃朗特一样,先后英年早逝,都是一生未婚。虽然两姐妹是因病而死,但是,在过去那个不算久远的18世纪的英国,女性结婚也是很早,勃朗特家族父辈又是牧师,社会地位不是很高但是也非一般贫民家庭,为什么都未婚呢?
也许,按流行的话来分析估计,女作家们天生敏感对外界的感受力非同一般常人,她们相信爱情,写爱情,最终却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和视觉,看出了爱情里面所有的套路和无奈,最终,她放弃了。
这仅仅是我的观点。
我相信,大多数读者能明白我的理解和判断,这是有根据的。作为一个经典名著粉,在对经典文学史里面现象细节研究分析必须要做够全面和深层次的调查,否则即是文字理论充足,缺少时代性的群众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理解,时代不同,理解也不同。
我挖掘出来的理解和观点,仅仅代表这个时代我们个人的声音,仅此而已。因此,作为研究这个18世纪女作家的不婚理论,也为了更深层次的做出挖掘和剖析,前不久我在一个经典名著的读者只能群里展开了讨论,结果立马炸开了锅。
人类社会对于男女问题上的八卦精神,任何时候,针对任何著名对象,都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哪怕我们来自18世纪的的艾米丽勃朗特女士。
当时那些平时闷头做学问的一堆老中青学究,除了对我观点的深以为然,她们还给出了更加专业的补充:这是女作家在男权的社会统治的社会里,很通透看出了婚姻对于依附于娘家的未婚女子来说,仅仅只是为了生存、生活、或者改变平衡双方社会地位的一种无奈之举,她放弃了,如此而已。
通过观察身边的社会关系,她看出了那些贵族妇女和平民夫妻婚姻里面所有的权衡和无奈,因此死心了,索性放弃了这个常人女子的固有选择模式,最终放下心里全身心一生致力于个人文学创作,如此罢了。
女作家的不婚意识,说到底,就是这么简单。
喜欢英美文学的,看过这个小说和其电影的读者应该不少,我这个理论究竟对不对先丢下不管,现在我们就先掰扯下这部小说吧。
可以说,艾米莉•勃朗特的这部小说,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布景,都与艾米莉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部小说如同一场始终弥漫着残忍的哥特基调的木偶剧,而艾米莉无疑就是幕后的操控者。在这位只活了29岁便与世长辞的女性笔下,男女主人公裹挟着原始粗犷的自然之力,在呼啸山庄的荒原之上上演了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旷世爱情故事。
小时候,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荒原的哈渥斯山村。那里基本上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活如同沼泽、荒野一样粗犷和毫无变化。她那短促、凄凉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那里度过, 孤独和寂寞使她同那儿的一切发生了亲密无间的联系。
这部小说里场景就在荒原的庄园,她也反复提到这个荒原,她热爱荒原, 她热爱荒原一年四季凄厉怒号的风,她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它, 即使是短暂地、片刻地离开它, 她也会感到象鱼儿离开水一样活不下去“在她眼中,最幽暗的石楠丛会开放出比玫瑰还要娇艳的花;在她心里,铅灰色的山坡上一处黑沉沉的溪谷会变成人间的乐园。她在那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了许多开怀的乐趣。”而荒原也赐予了她孤独坚毅的性格和沉郁奔放的心灵。
她的厌世观与一般的愤世嫉俗者的不一样她不是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人世间的一切,而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把人世间的痛苦看成是灵魂解脱的必经过程。痛苦的深度与解脱的速度成正比,了解她全部创作的读者应该知道,在其那首《囚徒》一诗中,牢狱就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它代表着暴虐和苦难的现世。
当狱吏问女囚对监禁和僚铐有何感想时,她答道,"卡瑟琳感到死亡将近时对耐莉说,最使我感到痛苦的就是这破碎的地狱,我对囚禁在这里厌恶极了,我在为逃入那光荣的世界耗损着精力,我要永远呆在那里不是透过泪水去巴望着它,也不是隔着痛苦的心的四壁去渴求它,而是与它真正地在一起。我将无可匹比地超脱了在你们一切人之上。"
可见,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充斥着对现实束缚的挣脱以及对自然的迷恋和向往。可见,在那个时候,一个崇尚自由、渴望回归自然不婚主义女作家的思维模式,已经在逐步行程,
另外,除了思想意识上的自由个性化以外,爱米莉勃朗在宗教冥想上还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她把灵魂的归宿置于原始的大自然中。她在另一首无题诗中写道,"我将去我天性指引的地方,其他向导只能叫我心烦去,那灰羊群寻食羊齿草的峡谷,去那狂风吹打的山边,那些孤山独峰能给人什么启示,我无法讲叙它们的辉煌与悲枪,唤醒一顺人心去感觉一切的大地。"
她还把夭堂和地狱都笼于其中一部《无题》的作品当中,也是挣脱地狱束缚向往天堂的意识,而里面预示着死亡幻象的就是对神圣不朽女囚的回答,后来这些爱米莉本人思想深处的意识形态表露,都写进了《呼啸山庄》质中。
所以说,艾米丽勃朗特潜意识里追求自由、敢于拜托精神桎梏和命运束缚的性格,无论是与《岗达尔》那一系列充满生命张力的诗歌,还是弥漫在《呼啸山庄》中的暴烈、多变都是分不开的。其中,对于《呼啸山庄》里面疯狂的奇特氛围,都与艾米莉对于约克郡一望无际的沼泽、旷野的真切体验有关。
她把荒野风暴的感受,融合在自己作品的意象结构中,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异氛围。有人这样说:“艾米莉的深刻与伟大,也许只能由约克郡残酷、峥嵘、阴晦和萧瑟的大地和天空造就。”
毫无疑问,也正是约克郡的荒原给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艺术灵感,让她以艺术的想象形式在《呼啸山庄》中创造了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气氛以及一系列恐怖、怪诞的意象, 而在这些意想里,荒原正是其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中心意象。
从其作品分析下来,我的理解是,女作家在展开这个故事时,已经深思熟虑,其思维框架很大,通过《呼啸山庄》我们就知道,里面荒原养育的男男女女不甘于屈从命运, 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去反抗, 去改变周围的压迫自己的环境, 几乎不断遇到困难, 不断犯错误,处在无尽的痛苦与挣扎中。
书中没有因为同情而给主人公以圆满的结局, 只有不断反抗命运的斗争和超越人类命运的力量之间的矛盾。在哈渥斯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如同荒原一样粗犷而毫无变化, 人们过着一种兴趣狭窄而感情奔放不羁的原始生活; 在这里仇怨世代相传, 人们把全部生活发狂似地倾注于这个唯一的目标。
书中故事如此,而对于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来说,这样独特的环境下孕育出了艾米莉极为独特的性格, 她的这种特性, 幻化成了呼啸山庄怪异阴森的环境、希斯克厉夫狂野不羁的性格和三代人复杂的恩怨情仇。
所以,当分析完整个故事和作家意识形态构建下来,艾米丽向往纯爱反对传统的婚姻观的个人形象就出来了,在婚恋问题上,她就是这样一个不婚主义者。没有爱情,不结婚。
她认为爱情是纯真圣洁的,爱情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是不含任何杂质的心灵契合,幸福的婚姻应建立在真正的爱情之上,是世间独一无二的感情。这是与世俗社会相对立的带有浓厚浪漫气息的爱情,是作者对女性爱情婚姻的独到见解,也许,最终,正是这种对于爱情的过分浪漫理想的追求,使得她自己终身未婚。
或许是,29虽就罹患肺病去世的艾米丽勃朗特,还没有碰到爱情,所以成了名义上终身不婚的女性作家。没有碰到爱情,和不婚主义者,还是两码事。
我不认为,能写出这样旷世巨作的女作家,天生不愿意结婚,世上没有不婚主义者,只有没碰到爱情,和愿不愿意讲种可能。
何况,即便是在在男尊女卑、男女极不平等的18世纪男权制社会,女子所要扮演的角色自然是乖女儿,好妻子,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不需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而男人眼中的好女人要像天使般温柔顺从,乖巧可爱。试问,拥有平等、独立、自由思想体系的艾米丽勃朗特,能愿意去做一个那样的女性归属吗?
我们看到的是,那个18世纪英国乡村女士家庭里,那个离经叛道的艾米莉不但没有选择婚姻,还在小说中把女性完全放在了与男性一样的高度来观照,提升了女性的地位。她摆脱了那个社会那女性的所有束缚,还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呐喊:
"结婚?我们需要爱情!"
伊人已去,时光匆匆。这个世上,或许有人会不爱,但是,没有人会不接受被爱,每个女性是不渴望爱情的,我们不婚主义者的艾米丽勃朗特,或许只是没有等到那一天。 最终是,带着荣耀,带着爱的遗憾、以及那个时代的知识女性所有的大V标签和荣耀,永远的奔向属于她的呼啸山庄,归于平静。
或许,他的希斯克利夫就在那里等着,谁说不是呢?
每次都设置一个惊喜,谁从这行开始复制第三段文字发我私信,我给Ta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