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西口有一棵合欢树,我们叫它绒花树(同物异名)。差不多每年割麦的时候,绒花树就长出一个个绿疙瘩(头状花序)。绿疙瘩由一个个小疙瘩(花蕾)组成。割麦以后,小疙瘩顶部绽开,露出一团粉红色的绣花线。绣花线开始是一团,逐渐变得丝丝顺直。原来的绿疙瘩就变成了粉红色的小绒球。绒花树这名字真是太贴切了。
那小绒球实在太可爱了,好想去摸摸,闻闻,凑近了瞧瞧。虽然那棵老绒花树有些枝条垂得很低,不到10岁的孩子还是够不着。有一次姥爷带我从那棵绒花树下路过,用锄头勾住一根树枝,折下一小枝递给我。当时真是满足极了。仔细地端详着小绒球,轻轻地嗅着。香味淡淡的,却十分好闻。我把鼓胀地花蕾轻轻地扒拉开,露出一团蜷曲的丝线,也很好看。
上了大学,学了植物学,才知道绒花树的正式中文名叫合欢。看过一本介绍植物名字由来的书,说合欢因为到了黄昏,羽状复叶的一对对小叶会合拢,所以起名叫“合昏”。因为“昏”和“欢”发音相近,“合欢”又寓意美好,“合昏”就逐渐演变成了“合欢”。
合欢还有一个叫得比较多的名字–马缨花。这名字是因合欢的头状花序像古代挂于马颈的带饰–马缨而来。马缨杜鹃也简称为马缨花。马缨杜鹃的很多火红色的花也形成头状花序,也像马缨。马缨杜鹃的“马缨”比合欢的“马缨”更大,颜色更浓烈。两种植物都叫马缨花,这就是异物同名了。交流的时候你说你的马缨花,我说我的马缨花,再加上同物异名,就会产生误会。为了避免这种误会,瑞典生物学家创立了双名法。每种植物就只有一个合法的科学名。科学名由两个拉丁或拉丁化的词构成,前面的词是属名,后面的是种加词,后面一般还要加上命名人的缩写。合欢的学名就是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马缨杜鹃的是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
初二时,代数老师欧应田老师告诉我们应该多读书。我说没书可读。第二天欧老师就拿给我几本《十月》、《小说月报》。记得有一篇小说叫《绿化树》。虽然不是读得很懂,但是喜欢读。记得里面女主人公叫马缨花,那时我不知道有一种植物也叫马缨花。季羡林写过一篇《马缨花》,他笔下的马缨花是长在北京的,应该是合欢。
烟台的合欢树很常见,有些街道以它为行道树。六七月份,整条街道翠云红雾,蔚为壮观。威海市的市树是合欢。可以想象,六七月份的威海该是多么美丽的海滨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