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智层面,三十五到四十岁,是第二次生长,非常可能,是最精彩的契机。我们不能把最初的判断看成是最终的结论。进入这个阶段后,无论获得了多少物质上的成功,位于什么社会位置,我们会发现,这些表面上看属于自己,但其实是脆弱的,都是镶嵌在既定的政治社会经济结构上,而这个结构是变动的,且有超出我们的头脑、心理把控能力的不确定性。就是说,抓在手里的这些东西,其实并不真的是由自己掌握,命运、幸福受制于社会变动的影响。如果向内在去寻找支撑,会发现内在也不靠谱,自己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意义系统,一个可以维护心理生存和获得幸福的心智―价值框架。在所有的路径中,很多人事实上忽略了内心对世界、自然的感受,忽略了生命质量,和对内独立生存的意义系统的开掘。在心理上对自我没有超越行,因此没有真正的成长,只是成熟,成熟多指社会层面,而非内心。没有真正成长的内心不足以支撑一个人所谓的成熟。一个人在二十五岁以后,生理上的成长基本定型了,但心理上仍然在继续成长。又一次质的变化,发生在三十五到四十岁。在这个时期。在“自我―世界”方向性结构中,自我已经获得社会层面上的很多东西,能娴熟的应对世界,但内在的成长不足,潜力远未开发出来,正是生命活力、内心的意义建构,以及创造性集中爆发的时候。它意味着自我不仅仅是面对世界,获得生存的外在框架,也要靠自己获得生存的内在框架。这正是“第二次生长”。第二次生长的意义,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有一定基础后,充分释放创造力的关键时刻,也是建构生存的内在框架的重要节点。跟年龄有关的一些生理指标根本就不是影响这一切的障碍,而在社会中的那些感受更多地是一种社会幻觉。这个认知,正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和内心的立足点。
补充:人自从有自我意识后,自我一直在成长,不仅仅是生理上成长,心理上也要成长。心理是一个家,自我是心理这个家的主人。很不幸的是,很多人的心理成长,在某个阶段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