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从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高速发展的初期已经过去,我们正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发展中后期,慢变量是定力,小趋势是信心。那么我们怎么去从慢变量中去寻找到小趋势?怎么去找到对未来的信心呢?
机会很难把握,小趋势很难观察和预测。往往等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小趋势已经发展成了大趋势,我们早就赶不上了。
但是小趋势富于变化的这种特性,也是好事。因为它富于变化,所以你不用担心这是末班车。总有新机会,总会有下一班车。这波赶不上还有下一波。
人其实很难一辈子都走好运,当然也不会一辈子都走霉运。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次机会,几次好运光顾,但能不能抓住,还是要看自己。习惯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很重要的因素。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有哪些好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抓住好运呢?诚实的习惯、做事清晰有条理的习惯、力求准确的习惯、解决难题的习惯、做事提前准备留余量的习惯......好习惯有很多,但这里有5个我认为的核心习惯,把上述的5个习惯归纳成5个词就是:真实、规范、准确、努力、准备。
在寻找小趋势这件事上,准备尤为重要。寻找小趋势的人,随时在做准备,把自己的感知能力磨得锐利无比,随时等待、捕捉那个小趋势的信号的到来。凡是我赶不上的,我就做好准备,到未来等它。
那么我们如何去准备?如何去锻炼自己的小趋势感知能力呢?
这个部分《变量》这本书中并没有提到,但是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凡事必须要有方法,才能去执行,否则前面的概念都是空谈。
我在罗振宇2018年的跨年演讲中找到,他认为的抓住小趋势的方法就是:
通过抽象来深度思考,通过还原来看到真实。
这句话看似很难理解,但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科技发展到今天,“变化”二字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切合“变化”的哲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指导自我。我不想谈“主义”,但我知道能够使用好这个哲学方法的一定会有巨大的成就。
从定义上来讲,抽象是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
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上来理解“通过抽象来深度思考”这句话,我想这就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通过还原来看到真实”就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过程,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这就是通过抽象来进行深度思考。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过程,是从实际出发,把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把理论的正确和现实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寻求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这就是通过还原来看到真实。
在通过还原来看到真实上,罗振宇还提到了用多元思维模型来训练还原能力。多元思维模型是查理·芒格提出的,芒格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伙伴。
在芒格看来,事间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知识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学习所有重要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的重要理论,熟练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
简单点说,就是吸收多学科的知识(不用成为专家,但是一定要掌握基本原理),从每个学科总结出特定的思维模式,融汇贯通,依靠综合思维模型框架进行思考和决策。
也就是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科下适用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型不同,我们需要综合的利用思维模型去进行分析,去还原真实世界。
但是通过抽象来进行深度思考和通过还原来看到真实仅仅是让我们对事物有了全面透彻的认识,怎么利用这种认识去抓住小趋势呢?
在这一点上,罗振宇和何帆都没有具体的讲。我想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讲清楚。
要抓住小趋势,首先我们必须关注小群体,看见小群体的大力量。其次是学会分析对象群体的矛盾。而后是找到小群体的需求和利益。最后是找到小群体的小趋势,分析小趋势的影响力。
所以我将抓住小趋势的思维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关注小群体;2.分析矛盾;3.分析需求;4.找到小趋势。
1.关注小群体
媒体人沈帅波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你可能觉得大学生很多,而实际上,大学生总数不到1亿,只占中国14亿人口的约7%;你可能觉得春晚没什么人看,但实际上,看春晚的人比逛淘宝的人多得多;你可能觉得拼多多全是假货没什么人用,但实际上,拼多多强大的流量支撑了它去纳斯达克上市。
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远超过自己感知力的共同体当中。这使得我们想要接近事实的真相,变得难上加难。
互联网将世界变得很大,而你却主动选择缩在自己的圈子里。你不了解的圈子,可能其人数和影响力超乎你的想象。在你的圈子外,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正在发生着一些更有意思、更有价值的事情,那些事情通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你的生活。
所以我们需要跨越不同圈子的界限,去关注那些小群体,关注那些占总人口数0.1%到1%的小群体,关注那些现在中国14亿人里面占140万到1400万人口的小群体。
小群体的人数少,在99%甚至99.9%的人群里,他们很小,很另类。
但是小群体更为团结,观念更一致,更喜欢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他们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彼此鼓励支持,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的立体网络,成倍的放大他们的力量。这是寻找小群体时应该首要关注的核心特征。
年轻人更容易形成小群体,他们不受旧有观念的束缚,更容易团结起来接受新生事物。但中老年人中也会有能产生巨大力量的小群体。所以我们要学会更加的包容,学会更加的去愿意接触不同的人,学会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2.分析矛盾
小群体的产生是有原因的,他们一定与这主流的社会有着一些不同,一些矛盾。
矛盾是指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事物的矛盾就是事物的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联系的结果,是指事物的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变化,这种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发展。
简而言之,联系导致发展,矛盾产生趋势。
所以我们要学会分析小群体的矛盾,分析小群体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则能够加速、延缓或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过程。
在内部矛盾中,从纵向贯穿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的是根本矛盾,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而非根本矛盾则属于从属地位;从横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矛盾,而主要矛盾就是在事物发展的特定阶段处于支配地位、处于决定地位的矛盾,次要矛盾则不起决定作用。
所以我们在分析小群体的矛盾时,要能够首先分析出根本矛盾,再针对特定的阶段重点的分析主要矛盾,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又要能够看到次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分析需求
有矛盾就一定有需求,我们要学会分析群体的需求和利益。举个例子,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那么在这对矛盾中,人民就是对象群体,人民的需求就是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同的群体,需求不一样,目标就不一样,发展的方向就不一样,趋势就不一样。
比如网红和明星的需求是粉丝,偏远山区的儿童的需求是良好的教育资源,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的需求是能够聚众跳舞的场所……
这些形形色色的需求决定了他们向什么方向发展,产生什么样的趋势。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求,客体就对主体有价值。我们要抓住小趋势,就要能够产生价值,就要能够满足某个群体的需求。
4.找到小趋势
需求很容易转化为目标,目标和现状之间是有矛盾的。每一个群体都会努力的让现状和目标靠近,这就是解决矛盾,矛盾解决过程中的变化方向就是趋势。
矛盾的解决方式有三种: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我们要找到趋势,就要能够判断矛盾的解决方式。找到了矛盾的解决方式,就能看穿未来如何走向。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提到过,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是推动变化的变化,所以在趋势中判断小趋势,还要学会去评价趋势的未来影响力。
小趋势它足够的小,所以他能显示出他的锋芒。但是小趋势又很大,这种大是指未来影响力大,小趋势一定是能够解决人们普遍矛盾或问题,能够给人们带来普遍便利的思维、观念、方法、事物.......小趋势必须有足够的未来影响力,才能彰显其力量。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但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去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去找到决定历史的慢变量,去找到影响未来的小趋势,我们会在混沌的世界中收获定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