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这个节日除了是我们这些光棍儿们自嘲式的狂欢,更是剁手党疯狂买买买的盛宴。可剁手之余,一个引人警惕的词语再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那就是“大数据杀熟”!
杀熟,应该是古已有之的套路。你在想熟人好办事,可对方却在想,熟人好挣钱。所以熟人往往不光得不到优惠,还当了冤大头。可如今在网上买个东西都要被杀熟,好些朋友就想不通了,我可从来都是匿名啊!
你匿名也不管用,因为别人有个叫“大数据”的神器。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杀熟可以杀到什么程度呢?你可能听说过,在某平台有一定忠诚度的客户,在浏览商品时却比普通顾客稍微要贵一点,但这种套路还是最低级的。
更高级的玩儿法,是通过你的搜索,关注的内容来判断你对哪些商品有需求,然后定向的提高这类商品的售价。于此同时,还得给你送上一个提价打折,亏本甩卖的套路。商家赚了钱,你也买得高兴。
举个例子,你在某平台订了一张飞机票。那么不好意思,你再搜索目的地酒店的价格,它就会大幅提高。不信你换个平台相互对比一下。
这种杀熟方式简直防不胜防。本来,网络购物带给我们的就是无限透明的价格。但随着客户黏度的增加,忠诚度不断提高,客户在平台面前就成了案板上的肥肉。甚至各平台之间还可以串通起来,共享大数据的便利。
这看起来是短视的行为,因为当客户发现上当受骗,很可能就会转投其他平台了。但架不住巨大的利益诱惑啊,平台自然铤而走险。而且他们还可以设置类似新人补贴这种借口来进行辩解。
那面对大数据杀熟,我们能做什么呢?很少,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定的抛弃宰你的平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一个客户的离去,哪怕是一千个客户的离去对于平台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而且随着网购平台的洗牌,你离了它又能去哪儿呢?说不定下家更烂。
那么如何杜绝平台杀熟呢?我觉得还得靠监管!不能出了一个杀熟事件,监管部门就警告一下了事。要有高昂的犯罪成本,一经查实,就来个从重处罚!杀熟当然是一种犯罪,这是利用不平等的数据优势肆意地进行抢劫!
杀熟的本质是对市场公平性的蔑视,如果放任下去,平台就会愈发利欲熏心。丢掉诚信的商家,你很难想象它能做出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一定不能让这种风气形成!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将覆盖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你在网络世界成为千里眼、顺风耳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个瞎子,一个被平台随意操纵的瞎子!
只有将犯罪成本定得足够高,人心的贪婪才会得到遏制!食品领域的制假售假为什么猖獗,就是因为之前的处罚力度太低。没死人不用坐牢,罚款还没有挣得多,那谁还怕呢?被逮到了就当少挣一点,没被逮到,那就痛快发财呗!
因此,我们呼吁监管,呼吁出台严厉地打击杀熟的管理条例!诚信不能光靠自觉,还要靠法律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