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好快!到了第一次写研修小结的时候了。
进入和谐,经过了师父八次面授的研修时间,我有收获了吗?有的!收获是什么?说不清楚。感受是自己比以前活得更踏实了;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更爱看经典书籍,名人传记了;工作更认真了;内心更容易生出喜悦了。但是,看到同门各种精进,我又觉得自己进步太慢了,写心得,看师父的咨询记录,跟师兄师姐等的探讨,我都做得不够,我是不是太放松了?
复习一遍学过的内容,从“古人的学习方法一观,阅,闻,诵,背,思,问,悟,行,创”到“境随心转”,有听课时发的资料,有随堂笔记。一边复习一边对照思考自己做到了哪些。
用心体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景一物,假日带上儿子出去走走,增加些见识,这是“外观”。用心了,感受不一样。内观自己,做得不够,师父认为很好的静坐没能坚持。“阅”,阅读爱上了,有点着迷,但又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最该看的。阅历嘛还不行。待人接物怀诚敬之心,认真聆听开悟有道者讲经说法就是“闻” ,平时会经常提醒自己做到,比如跟同事相处时,工作时,有时也做不到,但会反思,忏悔。朗读背诵没做到,思考是有的,但不知道是否思在点子上。“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则不悟。”体会不深,那就没悟出什么啊。总想把学的跟生活联系起来,达到师父所说的修生活禅,从今天跟老妈的争执来看,也不那么简单。至于“创”,目前还没想过。
“穿越生命的膜”,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纠结和痛苦的根源何在,处方是用觉察和行动的慧剑,斩断精神自残式的负面回忆和负面联想。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心灵的充实与舒适成了人们的追求,各种形式的修行层出不穷。师父带领我们在智慧慈悲的佛学里修,提倡真修笃行,修生活禅。我感觉路漫漫兮其悠远,但像师姐们说的:只要方向对了,只管埋头赶路,莫问前程。
一生中很多的犹豫不决,矛盾纠结,以致于最后错失良机,空留余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追求完美的观念害的。如果能正确识别并解除追求完美的观念锁定,人生岂不是变得容易,顺利许多?速度上强求一蹴而就,过程中强求一帆风顺,精度上强求一丝不差,对他人强求一致赞同,结果上强求一劳永逸。这是师父总结出的五个判断依据。对镜自照,我做事期望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当觉得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时就会一拖再拖,越拖越没信心到最后放弃。现在遇到该做的事情就不想太多,力求做起来,期望别太高,还用这点来指导儿子,因为我发现他也爱纠结,拖沓。
“臆必固我”是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沟通和工作效能下降的四重障碍,是因为心理不够成熟和健康所致。努力做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这是修行路上很重要的一环。联想到跟孩子他爸之间永不妥协的“战争”,以往总认为他太固执,自我,现在想来,自己是否也有些“臆必固我”?有则改之吧。
一个“悟”字水太深,怎么悟?悟什么?师父说静坐练功,凝神养气,静笃反省是切实可行的方便之门径,可这么久了,我还没摸到门边。
行动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晴雨表,看来自己心理不够健康。《阳明心学》说:“知到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到精觉明察处,即是知……。”因此首先我要多看书,看好书,先力求达到“知”,使自己有足够的能量,行起来才动力十足,加油!
烦恼来自执着,分别心和妄想。愉悦安闲原来不是金钱和地位不够,而是这三大根源!想想也是,多少豪门望族演绎出荒诞怪剧,不正是因为心不静神不宁造成的吗?人生苦短,不能再被那些“外物”干扰,回归本我,离苦得乐,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
虽然幸福快乐只能内求,但来到世上,责任义务就随之而来,自然就会有为人的压力。正确面对压力,弄明白压力的源头,懂得减压和抗压,使压力有一个合适的度,就能达到最好的效率,生活就会容易很多,人生的智慧就在这里面。
有一天坐在儿子小时候用过的书桌前,心想着生活真美好,还可以这么舒适恬淡地看看书,写写东西,目光定格处,一只可爱的小熊抱着一朵花,憨态可掬,越看越有趣。“这么多年怎么就没看到它呢?奇怪!”突然就想起“存在就意味着被感知”太有道理了!要不是有此时此刻的好心情,或许哪一天这小书桌被处理了,我也未曾知道有过这么一副可爱的小熊图。生活中烦恼出现时,我们用心去觉察,体会,正能量,负能量都是生命中的体验,修行中的智慧,这样就不会有情绪心,陷入痛苦。“境随心转”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吧。
研修的初衷,是想学得师父的心理咨询技术,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一个提升。可随着听课,看书的进行,初衷好像淡化了,不急不忙地就跟着大家后面,看看群分享,听听课,看看书,傻乎乎地跟着乐……以至于对每周的两个咨询技术没太在意,心想自己的功底差着呢,还不到讲技术的时候。后来又想想,初衷不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吗?不就是为了活得更有滋有味吗?其实说到底还是想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归属,活得踏实舒适,而现在的状态不是好多了吗?有那么多渴望了解的东西,关于历史,关于科学,关于人,关于自己……。应该是走出一步了,朝着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