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老师暖阳心语:有很多家长说不能与孩子沟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也想找个人倾诉,但由于家长总是想听自己认为该听、想听的部分;总是说自己觉得该说的部分;总是有选择地说和听,当听到的话不合自己意时,会很焦虑,或很生气,自己说的孩子不爱听时,也会焦虑或生气。于是,矛盾就开始产生,就觉得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沟通,觉得孩子总说让人惶恐和气人的话。所以,孩子便不再愿意说,也不再愿意听。因为孩子说的你不愿意接纳,你说的孩子不愿意听。其实,这是家长的控制欲在做怪。当我们放下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些固有的成见和观念,当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去尊重和聆听,孩子便会自然与我们靠近,也就愿意跟我们沟通了。
❤暖阳心语: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孩子的形象或模板,而这个模板是一个社会共同价值观、原生家庭父母的传承以及自己几十年成长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教训的综合体。且不说我们这个模板是否客观、公正、合适,是否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就算是这个模板极为漂亮、正确,我们想要孩子真正成为这个模板的样子时,也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然,可能孩子的成长就会与我们的目标模板背道而驰越来越远。
一方面,我们会急于求成,没有了做父母的耐心。就连一颗小树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过程中也会长出许许多多的旁枝侧结,需要我们耐心修剪,并用心等待它们的成才。而反到孩子身上时,我们就会少了一份淡定和坚信孩子可以成才的从容,总是很焦虑、很烦躁地给予过多的训导和干扰。这样,就会让孩子很少的可能去专心自己的成长,而是更多地迎合父母、老师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便学会了如何去应对父母和老师,而渐渐忘记了自主的学习和创造性。
第二方面,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人才。就因为这一点的不坚信,让孩子也从小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甚至很多孩子背上了“我就是笨蛋”的阴影,甚至会把父母看似“激励”孩子的话语当成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的孩子最终抬不起头,再也看不到自己的闪光之处,看看那些一直很优秀但内心却极为自卑的人就可以很明白这一点。
第三方面,当父母有了比较之心,有了求胜之心,这个孩子即使非常优秀,内心也会失去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会担心自己的形象被破坏,总是担心自己有一天被别人比的不再优秀,因此每天生活在急迫的状态之中,哪有心思去感受自己和人生的美好?
所以,不要让心中固定的模板干扰了孩子的成长,我们都要去觉察一下自己心目中那个模板,一要看这个模板有多少客观性,二要看我是否利用好了这个模板,这才是我们做父母的智慧之道。
❤暖阳心语:今天在朋友圈和很多群里都能看到这幅图片,大家看到了一种对比,看到了身教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身体力行的威力。
但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自己与其他父母的区别,而目光只盯在自己家孩子与别家孩子的区别,并且总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过我的孩子,因此恼怒、失落和怨恨。其实,这所有负面情绪的体验都是对自己教育失利的一种愧疚和自责,但又不愿意承认,或者在意识层面根本没有感受到或觉察到,于是,就会找替代人去承受这种内心的愧疚和自责,孩子便是第一个承受者,通过埋怨孩子的不争气、不上进、不努力来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败,好像是在告诉大家-----你们看不是我不会教育,是我的孩子不行!
或者再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透过埋怨对方的“不管”、“管不好”、“不负责任”等等,来减轻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失败的责任,好像是在告诉大家-------你看不是我的责任,是我的另一半不配合,所以我的孩子才会是今天这样!
再或者去埋怨老师和社会,现在的教育制度不好、教育的大环境不好、老师不好等等,来转移自己内疚的痛苦,不断地告诉别人------不是我不行,是现在的教育制度实在是弊端太多,我没有办法!
而所有的转移或转嫁并不能真正减轻教育孩子失利带来的那种失落、迷茫、焦虑和痛苦,唯有一点是可行的--------那就是去看到、承认自己教育方面的差距和不足,看到自己做为父母与其他父母的不同,然后,去成长、改变,从而提升自己的格局、素养和教育能力,这才是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孟子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暖阳心语:刚刚买了几盆长春花,越是细细注视着它们,越觉得生命的神奇。一样的名字、一样的叶子,却开出各种色彩不同的花朵,供人欣赏、愉悦人心。我们对于花的这种呈现是非常欢迎的,甚至是非常欣赏、赞叹的。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朵花、每一种色彩都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看到色彩斑斓的美,从而装点了人类的世界,这是一种对花的真正悦纳。
从而我也想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虽都称其人、男人、女人、男孩、女孩,但每个人又都大不同,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在,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差异。可是,我们是否真的发自内心地允许这些差异的存在呢?放在自己身上,我们很多人时常会有比较,感觉自己不如这一些人,或者比另外一些人更好,因而内心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让我们时而自豪、时而自卑、时而平静,而这多是缘于我们对于自己的不接纳、对于别人的不接纳,真正的接纳是无论我是什么样子对于我来说都是最好的、最独特的存在,而同时我也允许别人以不同的样子存在。
放在孩子身上就更严重了,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所有孩子放在一条标准线上去衡量、评比、评判,这就自然地分出了三六九等,于是,就会看到很多孩子因为这些大人人为的分类而受煎熬,长大之后便也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样子,总拿自己与别人去比较,同时去品尝那些内心翻江倒海的酸甜苦辣。
别说是不同种子种出的不同的花,连同一种花都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差异,我们又如何不允许我们自己与别人不同、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不同呢?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既然这是事实存在,何不让每一个人就活成他本真的样子从而感受那份内心的自豪与喜悦呢?假如我们不认同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不让我们满意,我们能创造的是什么呢?只不过是让孩子本真的样子开始隐藏甚至变得自卑,努力顺从成人的心愿去变成标准的、我们认为好的样子。但是,结果总是那么不从人愿,也许最终收获的是一个没有任何特点的孩子,甚至是在我们看来更加糟糕的孩子罢了,不然,我们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为孩子的成长而着急、焦虑、痛苦呢?
所以,我们看着我们的孩子,就像欣赏不同的花朵一样,看到每一个孩子不同的美与好,给予赞赏,这样我们就会有非常美好的心情去面对孩子。当然,孩子与花又不一样,人确实有可塑性,但一定是在欣赏“原版”的基础上去修饰、提升,才能真正达成我们心目中那个最优秀的孩子,不是吗?
❤暖阳心语:
走路上班的途中,看到路边的各种树木,各不相同,有的已经光秃,只剩枝杆;
有的青葱翠绿好像没感觉到冬天的到来;有的树叶深黄,好像已经准备落土为泥;
有几朵花却还在冬天的缝隙中悄然开放。
但人们并没有对这些树木花草太多的评判,并没有批评哪棵树不应该落叶,也没有批评哪棵树的特立独行。
因为我们心里非常明确,虽然同为树木,但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习性,
都各自有自己的风采,都会在不同的阶段以自己独有的魅力装点着我们的环境。
从而想到我们的孩子,我们为什么总是对每个孩子挑三拣四,
为什么都没想到,虽然同为孩子,但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着各自不同的风采呢?
或者说,我们虽然内心也明白人与人的不同,但却不能接纳我的孩子在某个方面技不如人?
我们总是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独有”的缺点,拿出来指责和批判,
却没想到,这会不会就是我的孩子独到的特点呢?就像有些树木早早地就只剩光秃秃的枝杆
,而有些树木却依然在雪中青葱翠绿,我们的孩子是否也如同这些树木一样,这只是他们的一个特点而已?
就像每一种树木有自己不同的风采,我们的孩子也各自有着自己不同的使命。
只要让孩子知道他虽然这一方面不如别人,但一定会有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是优于别人的,
只是我们还暂时没找到而已,或者我们虽然找到,但因为扭曲的价值观在作祟而故意忽略而已。
只要我们能正视这个问题,能接纳这个问题,然后让孩子知道他有自己独到之处,
从而让孩子生出一种满满的自信,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非常精彩的人生,都会为我们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和风采。
但是,当我们不断地去要求孩子整齐划一地在学习方面突出、优秀的时候,
一部分孩子可能得益于成绩的优异而生出自信,而大部分孩子却在这方面受挫,
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无力,从而生出自卑之心。由于我们长时间地、和老师们一致地拿一个标准-----成绩,
来衡量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便再也看不到自己身上除学习之外的优秀特点,从而整个人变得退缩,毫无生气。
这时候,有些家长又会说:“我不求他成绩多好,只要保持努力的状态就行。”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孩子不是没努力过,而是在我们单一的标准与苛责中已经丧失了努力的信心和力量?
因此,我们不妨像对待那些树木一样,放开心胸去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
允许孩子有着和别人不同的状态,允许孩子有着和别的孩子不同的特点,
允许孩子在学习成绩方面可能不如别人。
当我们允许了,孩子内心便会生出无限的力量和自信,那么他的人生也就会有了无限的可能和风采。
当然,也有家长会说,当今社会就是这样,不要求他成绩行吗?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怎么拥有幸福的生活?
我想问:当你拿成绩把孩子打压的抬不起头来时,你觉得孩子还会有幸福的生活吗?
还能以自信的状态立足社会吗?所以,我们做为父母,千万不要做这种傻事,
到最后成绩没要到,孩子的人生也毁在我们手里了。
真正的能在社会上立足、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孩子内心的健康、心态的成熟,
发自内心的自信与阳光才是最重要的条件,而不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而已。
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好,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我可以得到我想要的吗?
❤暖阳心语:当我们总是拿着孩子的问题到处找妙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虽然看似前边是一条很近的路,但走着走着你会发现前方不通了,然后,你可能又会执着地拿着这个问题进入另一个很有诱惑的胡同去求妙方,但结果依然如此。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看似很大、很头痛、让我们焦虑不安的孩子问题呢?
(一)从回看反思自己开始。
当你觉得孩子出现了一个或多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先停下脚步,回看一下自己。想一想,在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应该负哪些责任?
也许还没开始学习的你并想不出自己的责任,但我确定地告诉你------孩子的问题一定是有父母的责任在的!
这样停下来,就把关注点放在了自己的身上,即使你看不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那么当你从“停下-----再起步”走的时候,已经不是去找纠正孩子问题的妙方,而是去找我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如何提升自己辨析问题的能力了。这时候,你的焦点在自己,所以不再对孩子紧盯着,自然就缓解了孩子的压力,缓解了亲子关系的紧张。
假如你慢慢找到了一点自己的责任,那么你的焦点更加关注在自己身上,对孩子也开始生发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怜悯与愧疚,当然,这不是让你回看、反思自己的目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会开始变得柔软,你的态度、语气自然也会变得柔软,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由愧疚变成了对孩子的疼惜与呵护。这时候,很多问题自然就会变小了。
随着自己一步步地学习提升,你会看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在哪儿,从根源开始抓起,问题自然就很容易解决,甚至可能自然就消失了。因为在真正强大的你面前,问题已经不成为问题了。
因此,我们得出的第一点结论就是,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先从回看、反思自己开始,是看似绕远而实际上事半功倍的捷径。
暖阳心语:最近看了两期《变形计》,正值青春期的几个孩子,吸烟、喝酒、上网、打架、无节制地消费等等,让父母看似无解的言行却在一个月的变形中有了极大的转变。当然,我相信在节目的背后应该还有很多的幕后指引工作,并且这个转变绝对不是一次变形活动就可以完全改变的,但整个的过程却也对我有极深的触动。
有一期的小主人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爸每天坐在那儿吸烟,还教育我不要吸烟呢!”而到了互换的父母身边时,这边的爸爸为了陪孩子介烟,自己也立下誓言“不再吸烟!”这个过程中,做为几十年的老烟民来说应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而这位爸爸却为了这个“临时”的儿子坚守着自己的诺言。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当这位爸爸有一次因为郁闷偷偷抽了烟后,又真诚地向孩子说出真相并道歉,并且还说允许儿子也抽一支,因为这是他们的约定。在这种情况下,儿子反而很释然地说“我已经介烟了,不抽了。”另一个小主人公,在家真可以说是挥霍无度,而在互换的家庭中看到外公的节俭,看到老人为两元钱认真地与人核对,便自然地出现了宁可步行也不打车、宁可露宿街头也不住酒店的行为。
孩子们在父母身边各种“作”的过程中,其实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而在互换的过程中,山村的父母们并没有给这些孩子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用什么理论去教育这些孩子,只是任由这些孩子去经历,并且用最真挚、最纯朴的爱来陪伴他们,这些孩子反而从焦躁的状态中慢慢安静下来,并慢慢看到身边的人,看到身边人的关爱与需要,当然也就有了后来孩子们真心想为这个家做点什么、想为这边的父母担当点什么的大转变。
看起来这些父母、老人并没有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但这却是一种很自然很纯朴的教育,也是一种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最高明的教育。孩子在很多时候不是听我们说些什么,而是会看我们在做什么,身教真的比言教的力量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