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亲子坊活动,我提出了两个话题。
一是,禁止孩子当面顶撞老师的问题。在学校,同学们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在老师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求青豆不能当面顶撞老师,先接受老师的处理意见,如果认为老师处理偏颇有问题,要课后找机会向老师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或者向爸爸妈妈寻求帮助。这样要求是不是合理,孩子如果觉得委屈怎么办?
——对此,肖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样家里多了两个老师,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呢?我是这样理解老师的意思:首先要跟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委屈和愤怒,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这个时候,孩子自己的表述中可能只讲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最好跟老师沟通下他了解的情况),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指出孩子自己的责任,再教他几种类似的事情的处理方式。
二是,孩子的癖好影响到学习怎么处理的问题。就青豆喜欢手里捏滑溜东西的事情,我提出了这个疑问。我认为上课捏东西,容易分心,会影响听课效率;写作业时捏东西,容易走神,影响作业质量和效率。目前,我们要求青豆上课时,不间断记笔记以保证没机会捏,语文老师提了更好的建议,要求他上课捧着书本,认真听,该记录的时候再写。写作业时,要求他左手辅助,扶着作业本,从而避免有捏的可能。
——对此,家长们讨论很多,看来很多孩子有这种想象。只是有的因为年龄小的关系还没有影响到学习。严老师说了一个“过渡客体”的概念,说是孩子虽然年龄增大,但是精神上任然没有独立。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开始有独立意识,从与妈妈连在一起到成为独立的人,这中间就像隔了一个辽阔的荒原,需要要孩子独自一人穿越,这期间,孩子会从过渡客体中汲取慰藉、感受安全(青豆从捏揉丝巾,有的孩子从毛毯或者玩具娃娃等)。孩子依然依赖于这个客体,说明仍然处于穿越的过程中,未能行程独立的精神。对此的解决,严老师提出“界限”的概念。对于“界限”,我是这么理解的:妈妈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不代替孩子完成他应该独立处理的事情。但是,这个界限,在实际生活中改怎么拿捏分寸呢?比如,早晨起床,是喊一遍就随他去了,还是可以反复催促?吃饭,吃的少、挑食,要不要批评他?洗手,草草了事,要不要提醒?经常不想洗头,要不要强制去洗?作业,自己批改错误的地方没有批改出来,明显糊弄,要不要批评惩罚?关于如何把握界限的分寸,一直困扰着我,希望以后的课程中能得到老师具体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