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随风
图/来自网络
每次离开总是
装作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父亲》筷子兄弟
说到父亲,我们的心中总会浮现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那熟悉的画面,"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每每读到这里,任何一个人都无可避免的留下感怀身世之泪,当那个无所不能的爸爸老去的时候,那匆匆的背影让为人子女的我们该何去何从?今天是父亲节,即使在高铁上的我也不能免俗的我们来谈谈多少年来中国的父亲形象,以及其中真正的经济学解释。
在中国被极度加强的父系权威
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若问及父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一句:严父慈母。是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父亲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严肃,是认真,是一种让人多少有些敬畏的角色。与母亲如水般的温柔,如丝入扣的慈爱有着鲜明的对比。
这到底是为什么?说人类的父爱与母爱截然不同的表现,主要来源于人类社会最深层次的精神传承。早在远古时代,从步入父系社会开始,父亲的角色就在家长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狩猎,还是在抵御野兽的过程中,男性的作用都不可忽视。作为父亲的男性,在一个家族中就代表着经验,代表着阅历,代表着责任,只有时刻在家中保持着一个足够权威的形象,才能确保在大的家族中令出一孔以最快的速度执行,确保家族能够避免灾难。在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只有这样保持着权威父亲的形象的家庭在进化的历程中保存了下来,父系权威可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不用再狩猎和躲避野兽了,但是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男性在家庭中起到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大部分人类文明中父系权威的作用被继承了下来。而在中国这份权威不仅被继承,更被发扬光大,这一点除了在生产力上男女之间天然的生理差距以外,更源于儒家文明对中国人不断的强化。
孔子一直在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庙堂是忠君,在家中就是敬父。由于这套理论能够极大的巩固统治者政权,实现维护统治的作用,所以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形成了三纲五常,并与宗法制一起将父亲的作用加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由父系权威到中国父亲普遍存在的圣父困局
传自基因深处与人类历史的父系权威,再配合几千年儒家文明形成的民族性格,在中国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圣父现象,当一个男人的角色由男孩变成了父亲的时候,来自基因深处、灵魂深处的传统就会把他塑造成一个这样的形象:男人在外养家糊口,当面对自己子女的时候,往往铁面无私,把爱深藏。中国父亲外表的冷酷只是抵御外界的铠甲,装坚强并不代表其内心没有爱,没有柔软的地方。
中国父亲的通病是面对着子女,往往会陷入:“其实我挺爱你的,只是我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困局。
而一代代父亲积累下来的结果是,子女在小时候往往很害怕父亲,甚至很恨父亲,只有当孩子也为人父母,有了自己的子女的时候才能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深情,但是已经长大的子女也难以再表达出来对已经年迈的父亲的爱意了。这是困扰中一代代中国父亲的圣父困局。
身为人父的父亲,扮演着孩子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男性角色,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会男孩如何对抗世界上的权威,教会女孩如何和男孩相处,他们用自己不多的语言为每个孩子的心灵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借用心理学上"储爱槽"的理论,正是来自父亲的无言之爱,来自母亲的慈祥之爱成为孩子对抗社会上一切冷漠,一切挫折的力量。
但是在中国,这份父爱却被困在圣父的困局中,木讷却疏于表达,但是从父亲身上默默流露出的爱意却是真正帮我们屹立于人世间的根本力量。
今天,无论我们能不能说的出口,请让我们对爸爸说一声,爸爸我们爱你。你所牵挂的孩子,已经长大了!
(本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和本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