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父母抱怨,为什么我不告诉他们具体该如何做,而总是分析某种做法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我知道要想成就一件事,先要做的是避免犯大的错误。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但大的失败往往可以避免。正如芒格思想的核心:逆向思维。遇事一定要反过来想,“如果我知道会死在哪里,那我就不会再去那里。”为什么不是首先去追寻对的方法,而是要逆向思维,避免犯大的错误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1、法无定法。所有的方法都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生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秉性、气质类型、潜能特质,每位父母都有自己的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教养方式,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信仰信念,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等的也有差别,解决孩子问题的方式自然会不同。看上去孩子相似的表现,却往往是不同的原因导致的,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例如孩子喜欢闹脾气,可能是因为父母陪伴过少,孩子感受不到爱,缺少安全感,也可能是父母盯着过紧,天天围着孩子转,让孩子感到窒息,压力过大。前者需要父母多拿出些时间、精力给孩子更多的关注、陪伴和交流,而后者则需要父母适当抽离出来,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信任。所以,不要迷信标准答案,别人的成功经验,对一个孩子的良方,对另一个孩子可能是毒药。
2、别人成功的经验无法复制。除了法无定法外,还因为成功无法简单用逻辑来解释,里面有我们看到的因素,更有太多我们看不到的因素,所谓“胜有不可思议之胜”。我们能学习和检讨的,是如何避免大的失败,所谓“败无不可思议之败”。大的失败一定是能用逻辑来解释的。例如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名校,我们看到这孩子上了补习班、晚上学到12点、从不玩网游,或者根本没参加补习,晚上很早就睡觉,经常玩手机,我们就让自己孩子也来模仿,即便是百分之百复制邻居家孩子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考上名校吗?显然不会。因为影响孩子学业和成就的,有太多的因素,个人的天赋、悟性、努力、资源、背景,甚至包括运气和时代。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避免孩子在人格、心理或品质上有大的缺陷,导致未来犯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或者在遭遇人生大的挫折和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我放弃。
3、探寻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作为成年人,迷信任何一种方法或答案,都是在减少自己的选择,削弱自己的力量。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法,相当于没有方法,因为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方法。只找到了两种方法,也会让我们左右为难,陷入纠结。当我们能找到三种方法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可以有三十种、三百种的解决方法,我们要做的只是选择那个最契合我们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方法即可。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一般不会告诉咨询我问题的父母该具体如何去做,因为我知道,我告诉他的方法即便再正确、再好用,也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最需要的不是解决某个问题的答案和方法,而是一个逐步探寻答案、独立思考、认识自我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么,即便再好的方法、答案摆在面前,我们也识别不出来,不会去珍惜,更做不到举一反三。所以我一直建议,作为父母,读育儿书,听育儿课的目的是帮自己更好、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不再反省、思考,直接从别人那里拿一个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速效方法。父母真正的成长是从他人身上寻求一种启示,拓展一种思维,让自己能静下心来,靠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