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笔记

阅读目的:书中提倡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问题?如何培养?

1. 作者提倡的思维方式: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书籍、文章等提出的观点,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2. 作者提出了一套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找出论题和结论;找出论证(理由);分析理由的真假包括:词句歧义、价值观假设、描述性假设、推理逻辑、证据的可信度、数据欺骗、干扰原因、信息遗漏等方面分析;最后整理自己的结论(需要有充分的背景知识)。

3. 这种思考方法的优点:可以不盲从权威,不轻信观点,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4. 缺点:如果没有丰富的背景知识,还是无法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对论证多维度分析的方式非常耗精力,不是简单用脑思考一下就能得出来,需要做大量调研。

5. 如何培养这种思维:关键在于找问题和作者观点能力(较简单);整理作者的论证过程,多维度分析论证(较难、需要背景知识);整理自己的结论,或者在作者的结论中加上限制条件。(完全需要自己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自己论据的优先级)

0. 思考

罗辑思维248期《批判性思维》中提出,如果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主要关注以下3点:

1. 独立思考的前提是有丰富的知识,比原理更重要。类似语法,如果单词量不够,语法会了也没用。

2. 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用怕得出错误的结论,关键是培养及时纠错的速度。本质上是大自然进化的试错、调整、再试错的过程。

3. 批判性思维不能给你确定的结果,而是对事件概率进行判断。越成功的人,越能思考出事件的大概率结果。

本书对某一个新闻评论、热门讨论事件,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问题判断。可以按以下问题清单进行思考:

1. 论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论题:作者对于某个事件待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结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观点是什么?

论题分两种: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XXX是XXXX吗? 什么是xxxx? 谁是xxxx?

说明性问题:XXX应该XXXX

论题和结论一般在首段和尾段的开头。可以跳过中间内容先找论题和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4. 有没有价值观冲突?有没有价值观的假设?


5. 有没有描述性假设?


6. 推理中有谬误吗?


7. 证据可信度?


8. 有没有干扰性原因?

跳蚤实验:研究者让跳蚤形成每次发出声音时,就跳出盒子的条件反射。之后每次跳出盒子就切掉一对脚,当切掉最后一对脚的时候,跳蚤不会跳出盒子了。

结论:当跳蚤所有脚都被去掉后,它就听不到声音了。

以上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个论据可以得出不同解释,这些不同的解释就是干扰性原因。

1. 何时需要警惕干扰性原因?

 一旦做出因果说明时,要警惕干扰性原因。例如XX与YY有关,XX导致了YY... 

2. 如何寻找干扰性原因?尝试问自己以下问题:

a. 我能相处其他方法解释这个证据吗?

b. 还有其他原因导致这个结果吗?

c. 换一个角度,会找到说明重要原因?

d. 如果现有解释是错误的,什么解释是正确的?

9. 统计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


11. 什么结论是合理的?

自己思考出来的结论,不是文章提出的结论。或者在作者的结论前加上限定条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