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你的同事/同行会真心希望你好?

人们通常说做人要低调,有些人低调到从来不发朋友圈,甚至连微信步数也查询不到,在网络上的任何搜索都是不留半点痕迹。还有一些人是忙碌到无暇顾及,无暇打理朋友圈。另外一些人则是非常自信于去分享自己生活的,在社交媒体上记录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积极向上,努力,阳光的一面,他们是希望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影响到自己朋友圈的人,或者是将自己的喜悦分享给朋友。但结果却是,读到信息的朋友不尽是如此去想。这是为什么?你有思考过吗?在很多情况下,你所发的朋友圈动态,都会影响你朋友的自我感觉。

《对赌》里提到,我们具有无限的自欺欺人的能力。对于一件事的结果,我们很容易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决策并把损失归咎于运气不好。而在评估他人时,标准就会被调转过来。

 比如,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和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研究了汽车事故的记录,并发现其中75%的受害者将自己受伤的责任归咎于他人。在比如,我们很喜欢指责他人的糟糕结果,并归咎于他们自己的过失,这让我们感觉良好,这就是幸灾乐祸。相反,将他人取得的好结果视为运气,这种比例会很高。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基因有着与生俱来的竞争性,基因表型终端额竞争推动了自然选择,好不夸张的说,我们的进化是为了竞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驱动力。通过竞争的视角来融入世界的思维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中。通过个人成功来提升自我形象是不够的。如果某个被我们视为同行的人取得了某种成功,相比之下,我们会感觉自己是失败的。我们以他人的成功来衡量自己。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优于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了什么过失呢?

这也就是在内卷严重的时代,你孩子同学的妈妈也许并不愿意真心与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早一点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要明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考虑幸福的元素:“宽裕的收入、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婚姻、以及没有病痛和灾祸。”但实际是这些变量之和在幸福方差中的占比不足8&~15%。占幸福方差比重最大的是我们的相对表现。我们是如何将自己的幸福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当被问到你宁愿在1900年还是今天赚到70000美元时,相当一部分选择了1900年。他们宁愿在1900年人均年收入大约是450美元平均寿命却只有47岁富甲一方,也不愿意在平均寿命超过76岁的今天做一名普通人。

这就是人性!

大多数朋友在一起,就是一起吐槽苦闷的心中事,来寻求一丝心理的安慰。

真正的知心朋友,能有几个?

唐,白居易,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鲁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伯牙绝弦,知音难求。

和大多数人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许就是我们最好的归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