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复盘群里看见一位小伙伴提到自己因工作职能转换结交到了更多的优秀的同事,同时也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做事儿“差不多”的问题。我也曾经而且有时候仍然是那“差不多”一族的一份子。
记得在高一的时候,有个同学在为一个课程大作业抓耳挠腮,我不知怎么就说“差不多就行了”。刚说完这话,突然,头上就被敲了一下。我心里顿时就怒了,感觉自尊受到了侵犯!但随之同学的话让我无地自容,她说“要做就要做好嘛!不然还不如不做!” 再来看现在的生活,时时处处还是有各种将就的现象,比如吃药不好好按医嘱,症状稍有减轻自己就停药了,反正差不多就行了呗!
细想“差不多”背后的心理,取决于自己想处于主动式还是被动式的关系有关。被动式,大抵是为了去完成一个由他人设定的标准,心理设定是索取与付出,而通常一谈到付出就有点心不甘情不愿的意味。主动式,出发点是我想这样,没有一丝被他人强迫的成份,所以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是不行。一个是主动出击,一个是被动接受,结果的差异不言而喻。
类似的,在职场中上级和下级的关系。按以往传统,体力劳动居多的时候,就是leader - follower模式,leader负责控制和发号施令, follower就是接受和执行命令。而现在更多的是脑力认知工种,leader - leader模式更值得提倡, 上级和下级不是纯粹的领导和被领导,职位的功能有不同,但是每个职位上的人都要具有主人翁精神,每个人都可以设定自己的职能期望甚至具体的工作内容,大家更多的合作关系。优秀员工和表现平平的员工,大概也就是leader和follower之间心态上体现出的差异。
鉴别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还可以试问,如果我就是一件产品我具有产品经理的思维吗?我想在各个维度去是打造一款优秀的自我产品吗?答案很清晰,那行动也得跟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