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学习笔记(七),强制输出,读书更通透。
继前面学习了稀缺、成本、需求、价格、权力和耐心的概念后,本文接着学习第七个经济学概念——供应。
比较优势丨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个原理说的是个体(可以是个人、家庭甚至国家)把有限的资源只用来生产对自己而言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然后去跟别人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个体的境遇也能得到改善。
薛老师说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中最违反直觉的原理,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也是这种感觉。只生产机会成本最小的产品?那岂不是意味着只做最擅长和最熟悉的事情?那个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技能,或者致力于转换赛道的个人都是在浪费个人价值吗?可这明明是为了发挥个体更大的价值呀?
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最大≠个体价值最大,个体境遇改善的幅度肯定也是参差不齐,所以这个原理的价值究竟何在呢?
看到比较优势来自自己跟自己比较的时候,我有点理解了。只跟自己比,努力寻找于自己最适合的事情,或者把喜欢的事情变成擅长的事情,然后努力降低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机会成本,那就是于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有有助力的做法。
价格歧视丨定价和竞争的策略
经济学中把对价格和产量具有一定的操控权的卖家称为“不完全竞争者”,价格增加时,单位利润会随之增加,但会导致销量下降,他们会在价格和销量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这样的卖家还被称为“觅价者”,即寻找价格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生产商都属于觅价者,而不完全竞争状态也是市场常态。
觅价者最常被扣的帽子就是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得某些产品产量过低、价格过高,从而浪费了一部分产能。而“价格歧视”,也就是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位置、购买量和购买时间等,进行区别定价的做法,正好可以帮助觅价者摘掉浪费产能的帽子。
有了区别定价的策略,生产商就可以根据用户及其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生产,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市场上那么多不同针对不同目标用户、不同配置、不同价格的手机型号,是区别定价的生动体现。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了解了生产商就是会“区别定价”的时候,也可以识别一些华而不实的卖点,少花“冤枉钱”。
2019年写作小结
转眼之间到了2019年的尾声,到了最后一次作业的日子。
回想这一年做的最牛的事情就是加入了007,成为一个每周都需要逼自己写点什么的人。
写读书笔记
从最初的每次作业愁着不知道写什么,到后来发现自己输出困难是因为输入不足,然后开始写读书笔记,让自己读的每本书都留下或多或少的笔记,让读书从浅显到通透。
今年也是我自主阅读量最大的一年。细数一下累计阅读30多本书,其中8本非虚构类输出了27篇读书笔记。
年度书单中给自己带来最大收获的是《被讨厌的勇气》和《原则》。
最喜欢的是《那不勒斯四部曲》。
日更
日更坚持了176天,最后因为自身开始健忘的原因,连续断了两天而终止。
刚开始日更的日子,觉得100个字好难,每天绞尽脑汁才能凑出来,后来慢慢能熟练的记录日常,写的得心应手。
再后来觉得记录日常有些简单,开始挑战独立思考,最好的状态时每天都能轻松写四五百字。
自己的第一次日更之路可谓起起伏伏,最差的时候只能摘抄一段话来凑数,最好的时候下笔犹如神助,成就感爆棚。
还是需要找个日子,把日更捡起来,即便以不发表的形式,但求做到日日写。
理解总结能力的提升
写作这10个月,让我认识了一帮坚持向上的人,一群热情的战友,有了他们一路陪伴,我才能坚持这么久。大爱无言,唯有践行,感谢战友们一路相伴。
而一路同行着写下来,最大的收获都留给自己。开始多读书,理解总结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只要不是偷懒时觉得写不出来,想写的时候都能够有思路下笔。
克服了最初下笔无言的状态,现在就是要系统的输入,然后做高质量的原创输出。
今年基本都是写读书笔记,也许明年就应该锻炼就某一主题、论点独立成稿的能力。
2020,值得期待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