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土鸡比肉鸡好吃、有营养、含有较少的人工合成药剂,与这个观念相符合的是,市场上土鸡的售价也高于肉鸡。那么土鸡和肉鸡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 很简单,肉鸡是养在饲养场的笼子里,养殖过程高度同一化,而其生长期也相对较短。相反,土鸡是不圈起来的,是放养的,它们可以自己到处跑,自己找东西吃,它们的生长过程比较慢,可是大家都觉得它比较好吃、比较有营养。
那么人呢,可以放养吗?
“放养”孩子,意味着:
你允许才几岁大的孩子自己去家附近的运动场玩耍;
你允许孩子自己上下学;
孩子放学以后,可以随便玩,而不是去家长安排好的安亲班;
小孩子天天都在无目的的疯玩,而你不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看见周围的小孩都在上才艺课,你能忍住为他安排才艺课程的冲动;
孩子的事情你只做最基本的,其它都丢给孩子自己搞定;
......
这些,有多少家长做得到?
放养方式一直都在,变的是社会观感
其实,放养小孩的爸妈一直都有,搞不好还很多,而且我们常觉得自己小时候就是放养出来的。可当我们变成父母以后,往往都很难放养自己的孩子,这当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社会上对于父母如何教养孩子的观念,在最近几十年来有了很大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富足及儿童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每个家庭的孩子数目也在持续减少,这些都使得儿童教育变成一个关注度很高的议题,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为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环境,社会上都有非常多的讨论。而放养,却好似父母什么都不做一样,越来越难得到认同。
但是最近这几年,放养方式忽然又得到了儿童教育界的关注。这事件的导火线是 2008 年美国一位专栏作家在报纸上撰文,描述自己为什么让 9 岁的儿子独自一个人坐纽约的地铁回家,从而引发了关于放养方式的大讨论。但这场大讨论背后有更广泛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大家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当代社会的年轻世代,比起上一辈人,似乎独立性下降、动手能力不强、解决问题也不太在行,而妈宝却越来越多了,而大家都觉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家长管太多了。
放养的好处
那么放养派的观点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对孩子放手,实际上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亦步亦趋的跟着孩子,往往限制了孩子自由发展的可能,同时让孩子失去很多能力磨练的机会。一个人面对生活,最本质的能力是能否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而不是有多少才艺在身上。那么放养,就是在磨练孩子面对生活的本质能力。
实际上很多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专家学者,也是在相当程度上支持放养派的观点的。比如说,教育专家们一直都在呼吁父母,多给小孩子一些无指导、无目的的玩耍时间,而玩具也以简单原始的类别优于机关一大堆的现代玩具,这些松散的、看似毫无教育作用的玩耍时间,却反而能让小孩子最大限度的发掘他们尚未定型的大脑,从而开发其各种可能性。
放养也有边界
但是教育专家们同时也向父母们宣扬,在允许孩子进行无指导、无目的的松散玩耍的同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你可以让孩子自己随便玩,但是你同时要让孩子能够随时接触到各种有益其大脑发展的讯息,比如各种颜色、音乐、积木等等。这说明,在现代教育理论里,似乎最好的方式是提供丰富的资源,然后让孩子在这其中自由发展。
界线也是现代教育理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放养的土鸡或许可以随便找东西吃,但小孩是不可以的。什么样的事情能做、什么样的事情绝对不可以,放养孩子的父母不能连这种界线问题也一并放开。
放养是一个光谱,父母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其实放养也有程度之分。有些父母属于绝对的放养派,孩子的事情只管最基本的,到一定年龄丢给学校,几乎就不再过问。与之相对立的,是完全圈养派,孩子的事情,事必躬亲,再大也舍不得放手。这两种极端之间,则有各种程度的放养与圈养,其实无法简单的区分成两个派别。
比如那位让 9 岁儿子自己坐纽约地铁回家的美国专栏作家,虽然在当年被评选为全美最差劲的母亲,但她其实并非绝对的放养派,因为她平常对小孩的教育十分关注,早已有意识的教导孩子自我生存的技能,在当时,她认为自己的小孩已经具备独立坐地铁回家的能力 (懂得看标识、有一定应急反应能力、了解路线等等),才放手的。类似的,如果你决定做一个放养派的父母,这并不妨碍你密切观察孩子的发展情况,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一下,在他对某方面展示强大兴趣和才能时,给他助力让他进一步发掘自己的兴趣。
而孩子与孩子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天生就勇于横冲直撞却又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这样的孩子父母要放养也比较放心;而有些孩子天生敏感害羞小心翼翼,对这样的孩子就只有慢慢来。所以放养与否,其实不仅仅是父母的选择,也是针对孩子特性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