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我国市场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一个城市财富积聚的主要渠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参与国际国内分工的重要载体。国际国内的历史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实体兴,则城市兴;制造强,则城市强。应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切实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体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过剩,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部门,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供给市场存在过度竞争,企业经营发展比较困难,转型升级受到多种问题尤其是体制障碍的制约。在这种条件下,要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政策支持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的办法化解结构性矛盾,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改善营商环境,解决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企业的中长期融资,加大力度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推动降成本、补短板的各项工作,引导地方政府将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帮助实体企业度过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增强国资国企的经营活力,又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好以开放促改革的政策效应,提升实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坚持统筹兼顾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稳预期工作,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带动扩内需、稳增长,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一是推动高质量投入,促进制造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更新投资,带动高新技术设备投资;二是推动高质量产出,促进制造企业扩大高水平技术设备和优质原材料的生产,提升高端装备和优质材料的市场占有率和国产化率;三是推动高新技术研发,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的发展,创造和拉动新的市场需求;四是推动消费品更新换代,促进高质量、高档次、高端品牌、绿色环保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增长,适应和带动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化解产能过剩结合起来,促进制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企业加快固定资产更新、增加研发投入创造规模经济条件。
坚持处理好制造业与房地产的关系。房地产市场过度扩张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抑制作用:一是房地产市场吸引了过多的社会资金,导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入不足;二是房地产投资收益率大幅高于制造业部门,扭曲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市场预期;三是房地产市场大量拉动钢材、水泥等中低端产品需求和传统制造业发展,影响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范金融风险的正确选择,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动摇,并在因城施策条件下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引导,切实改变房地产一业独大并扭曲市场资源配置的格局,使资金流向有利于支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已经标志着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开始,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已经由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所取代。只有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生产率提升和结构优化的作用,才能真正消除经济下行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