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记录的这些坑,你都踩过吗?

在检验过程中,检验记录是开具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的唯一信息来源,也是检验工作质量和检验水平的体现。检验记录是企业中最常见的记录,同时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记录。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和审核经历,和大家一起聊聊检验记录中常见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检验记录的常见问题

1)检验记录和检验依据文件(大纲、细则、规程等)不一致

这类问题不是太多,但后果很严重,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检验的缺陷漏项一般都需要开具严重不符合项,所以需要引起大家的重点关注。这种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 检验记录与依据文件规定的检验项目顺序不一致,但能够覆盖所有检验项目,这种问题不影响检验的最终结论,但是增加各种复查、检查的工作量,同时增加复查、检查开具问题的可能性;② 检验记录项目少于依据文件规定检验项目,缺少的内容一般是外观、齐套性等明显的内容,主要是因为相关人员认为这些内容太简单,就自认为不需体现在记录上。

2)工作环境不满足检验依据文件要求

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检验人员疏忽导致,敲黑板,不要因为疏忽就轻视,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并且是一个可以推翻检验结论的错误。比如:检验依据文件要求检验工作环境25±5°C,但检验记录中环境温度18°C,检验人员继续检验,虽然结论合格,但这个合格结论是无效的。很多情况下,25±5°C的环境要求不是特别严格,18°C时测量的结果也能保证产品合格,但规则就是规则,严格地讲,不满足环境要求进行检验就是无效工作。

3)监视测量设备记录不完整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部分检验员不太理解,但是监视测量设备如果不满足要求,也是可以推翻检验结论的。记录监视测量设备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① 监视测量设备必须经过检定或校准,并且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② 对于经校准的设备,要依据测量要求进行计量确认。例如:拧紧力矩要求为17±0.5N.m,使用的力矩扳手测量范围为:5∽25N.m(满足要求),校准证书显示校准误差为±5%,当使用17N.m的档位时,误差为17×(±5%)= ±0.85,也就是说,在测量17N.m这个力矩时,这个力矩扳手的误差是±0.85N.m,而测量精度要求为0.5N.m,误差大于测量精度,该扳手虽然经过校准,但不能用于本次测量。

4)公差要求不够直观

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但这个问题只会影响检验的效率,不会影响检验的结论。在检验记录表格中,检验数据一般应包括公差要求、测量数据、测量结论三个部分,但在实际的检验记录中,经常出现公差要求不够直观的情况。例如:尺寸要求:124±5%(mm),测量数据为117.6mm、129.9mm时,究竟是不是合格,需要检验员详细计算,也存在算错的可能性,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将公差要求直接转化为[117.8mm,130.2mm],根据这个上下限可直观地判断检验结果的合格与否。

5)检验数据不具有可追溯性

这类问题非常普遍,是指填写方法上数值类项目(如重量、尺寸、参数等)按符合性项目处理,在记录表格上简单填写“符合”、“合格”或打✔,没有记录具体的测量数值,这种记录方式不利于后续开展统计分析,也使过程的可追溯性变差。在质量体系内外审过程中,是可以直接开具不符合项的,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6)检验数据的有效位数不满足要求

检验记录中检验数据的有效位数保留,应依据相应标准要求及精度要求确定,有效位数不满足要求的问题可能导致合格品和不合格品混淆,需要检验员特别注意。例如:尺寸公差要求为10±0.1mm,记录数据时记为:10.0mm、9.9mm、10.1mm是不满足要求的,拿9.9mm来看,可能是9.87mm、9.92mm通过四舍五入得出来的,但是9.87mm就是不合格品,9.92mm就是合格品,所以,针对有数值公差要求的数据,一定要比公差精度要求多记录一位有效数字,才能确保产品的合格。

7)缺少明确的检验结论

这类问题也有一定代表性,指的是各分项测量数据都有,但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检验结论。这种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① 所有分项测量数据均为合格,那就不影响最终的检验结论;② 对于抽样检验,存在抽样不合格时批接收还是拒收的问题,就必须给出明确的检验结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8)记录的修改随意

这类问题比较普遍,经常遇到涂改液、描粗、划改等不同形式的检验记录更改,严重挑战了检验记录的权威性。一般而言,已形成的检验记录不允许更改。如确有笔误需更正时,更正方法应采用“横杠”或“斜杠”方式,并在更正附近签署更改人姓名和更改日期,并在修改处加盖检验员印章。检验记录每栏都应填写,当无内容时,应以“横杠”或“斜杠”表示或文字说明。

二、原因分析

相对于其他复杂的管理问题,检验记录的问题非常简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包括:

1)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只是认识到检验需要留存记录,对于检验记录不规范可能导致的问题缺乏深入理解。一般而言,检验记录不规范可能导致检验结果无效、内外审开具严重不符合项、甚至承担装备质量问题责任等等问题,需要引起各企业的充分重视。

2)缺乏责任心

这是很多企业的通病,检验员把检验工作当作日常例行工作,没有认识到检验把关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检验记录出现问题不可避免,这与企业体系文件和质量意识培训不到位息息相关。

3)专业能力不够

很多企业存在检验员专业能力不够的问题,尤其在计量确认、数据有效性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通过专业理论培训可以解决。

4)检验机制不合理

部分企业没有设置“双岗检验”,每项工作由一名检验员独立完成,如果该检验员出现问题,直接就会导致检验记录的问题。一般而言,每一项检验工作至少由2人完成,为了保证检验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应由记录审核人对检验记录进行审核,并在审核无误后签字确认。

5)不良的工作习惯

部分企业还存在先检验,后补检验记录的不良习惯,这是绝对不允许。这么做一方面可能存在记录不全造成无法追溯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严重违反检验纪律。检验记录一定要及时填写,并且信息完整。

三、最后的话

检验记录作为企业的一份简单记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检验结果无效、开具质量体系审核不符合项,甚至承担装备质量责任。只有认真做好检验记录,才能保证检验数据和结果的准确可靠,才能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把好关,助力企业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