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    ——倾听学生的发言(2019年8月10日教育日记)

继续阅读《静悄悄的革命》P24--29内容:

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

    ——倾听学生的发言

一、一个有意义的困惑

1、现象:

学生的发言一个接一个地单方面连续发出,怎么也联系不起来。而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针对此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的进行补充。

2、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

为了不出现冷场,害怕沉默,这种可怕感与“不能等待”是连在一起的。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

3、阅读教学中的根本问题

(1)文学的教学变成谈话的教学是有问题的,开头教教科书的时候,仅仅只是读,其后则以发言和问答来结束,这样一来,由于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不可能与教科书的语言呼应,容易造成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分散。于是教师就想把一个个发言内容加以确认,就学生来说,也不会不想得到老师的评价肯定和确认。

(2)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够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中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的阅读,希望教学以这样的方式展开。

二、教师如何以“应对”的身体来与学生互动

1、教室里存在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一个一个的确认,然后再将之板书,不管是在面对黑板时,还是回头看学生时,都是在边考虑怎样推进教学并倾听下一个学生的发言。

教师热心地倾听着学生的发言,但是发言的学生却不觉得,老师已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倾听的老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去发言,都已经胸有主见了。教师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他们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响。

2、教师“倾听”的意义

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的接住,投注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的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的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头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3、不会“倾听”的教师如何表现

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用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不会过,还有更严重的事,有的教师自己没有接住球,还让学生去替他捡,像这样的互动,如果持续的话,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结果,仅仅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

4、教师该如何“应对”

更加重要的是,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的正面,只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三、understanding or appreciation?

两种理解方式:

1、understanding的理解方式

(1)含义:理解了意思”的“理解方式”

(2)这种理解方式的弊端:

我们在理解人的话语时的“理解方式”,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内容。

(3)为什么会有弊端?

因为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没有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企划与所暧昧的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内容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

2、appreciation的“理解方式”

(1)含义

去体味对方发育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2)意义

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取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思考:

1、出现沉默的课堂是否有意义?由此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第25条建议~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其中“首先是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还有第29条建议~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中,“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因此,课堂上我们有必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另外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让学生体验到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2、阅读课如何来上?

我们的英语阅读课,很容易被老师们分解开来,讲成语法知识点的汇集,而阅读课是应该让学生多次与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才对。

3、以“应对”的姿态来稳稳地接住学生发来的每一个“投球”,这种能力来源于扎实的专业技能,广泛的阅读底蕴,还有课前的精心准备。

4、以appreciation的“理解方式”来“倾听”学生的发言

要从学生的语言中听到他们的心声,要听取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做学生的课堂上的引领者和同行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