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商道之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
这一章,老子忍不住发了次牢骚,“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而天下却少有人能理解,少有人去实行。平心而论,老子所著《道德经》,实在是有些言简而意赅,要理解起来,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言甚易知”。但是这些道理,确实是平实的,鞭辟入里,很有指导性的,如果能够领会充分,想通了,那么在贯彻阶段,确实是“甚易行”。但是,既然“甚易行”,为什么从古至今,能够“行”的人确实不多呢?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老子琢磨来琢磨去,认为问题是出在很多人无法判断事情的本质所在,也就是到底什么是决定某一事物发展走向的道。所谓“言有宗,事有君”,就是不管什么言论还是事件,都是有一个核心的决定因素的,那么我们在运营过程中,对于道的运用,自然也应当是紧紧扣住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否则在细枝末节上费尽工夫,却不能有效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为术而忽略了道,在核心点上失去了掌控,自然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那么,再追问一句,什么是事物的核心点?其实无非就是对事物主要矛盾的所在,以及对矛盾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很流行一句话,“找对人,做对事”,其实事本身无所谓对错,但是天时、地利不能呼应,或者说是逆流而动,要么事倍功半,要么就是翻船,而找对人,就是找到有能力找到解决当下主要矛盾的人,找到这样的人,很多事情确实就迎刃而解。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至于这一句,又是老子发的大牢骚。由于能搞清状况的人实在不多,真正能领会道、贯彻道的人,自然是更少了。怎么办呢?老子说,我只能谨守我的学识、理念,爱惜己身,自说自话了。最终,老子的不知所踪,看来也是无奈选择自己的修行之路了。这一点上来说,从孔夫子到王阳明,确实很有一股坚持到底的韧劲。
那么,从古至今,多数人对于《道德经》的迷茫感,其实是一直没断过的。而对于理解的部分,也往往受到世俗掣肘。那么,老子的主张、学说真的这么走霉运吗?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漫漫争霸之路上,各路君主的心态在生存压力或争霸愿景之下,确实是激昂而浮躁的,老子的主张没有市场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到了汉代,大一统格局真正定型,社会历经数百年动荡而迎来久违的和平之后,老子的主张立即为执政者所采纳。而此后的历朝历代,但凡外施儒术内行黄老的王朝,几乎无一例外地迎来盛世,而那些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几乎都是短命鬼。而在兵法上,老子的战略思想实际上是主导了从孙武到后世兵法大家的世界观、方法论,其影响更是无远弗届。
检讨过往得失,我们不难领悟,老子的思想对于商业领域的价值所在。所谓“披褐而怀玉”,字面上来说,就是甘守清贫而执着于道,甚至有避世而卫道的意思,所以历史上的道家人物多是功成身退。但是商业是必须入世的,那么在入世中,我们同样有能力坚守心中的道义与坚持,在厮杀进退中,同样有能力谨守心中的清明。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由道驭术,指导自己的进退取舍。须知,道是不挑剔事儿大事儿小的,只有用不用如何用的分别,这就是我们之前多次提到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