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到读人
——《济南的冬天》教学简案
一、温晴:文本表层的书写
1.结构:围绕温晴
先总写,即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响晴以及无风,以此总领全篇文章。而后分别写济南冬天时山和水的景色,山在阳光照耀下温暖舒适、在薄雪覆盖下秀气娇美,同时描写城外的远山在冬天如水墨画一般雅致素淡;而济南冬天时,水也有着独特的景致——透明、清澈。
2.写景:突出温晴
一是文章开头的立体图画美,二是文章当中的景物色彩美,三是文末的水天珠光闪亮之美。基于这一认识,要细读文本中的三个相关部分,着力探讨了其中出现的映衬(对比)、比喻和拟人三种修辞格对文本画面感的渲染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温情:文本中层的抒情
在整个行文过程中,老舍先抓住风、阳光、山、小雪后的山、水等典型景物展开描写,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种景物描写语言亲切质朴,读者在作者温情脉脉的笔触下读到的不是北国的天寒地冻,而是“风和日暖,一片生机”。这种温情笼罩下的景物描写强化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三、瘟情:文本深层的反讽
补充材料1:1929 年夏,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任期已满,他取道欧洲,在德、法、意等国家旅游三个多月,经新加坡并做停留后回国。老舍在《还想着它》里面记录:由于在欧洲游历后“钱仅够买三等票到新加坡的”,所以在船上“我的心里想着:到新加坡怎办呢?”。到新加坡后在中华书局经理徐采明的介绍下到华侨中学去教国文。但是“当教员的没有地位。教员似乎是一些高等工人,雇来的;出钱办学的人们没有把他们放在心里”“去作别的事情都没成功,因为有人从中破坏”。于是在放年假之后,“在阳历二月底,我又上了船”,经上海、天津于1930 年5月回到了离别六年之久的北平。老舍初回北平也不顺利, 寄居在朋友白涤洲家里。1930 年 7 月应齐鲁大学之聘赴济南。显然,他接受齐鲁大学的聘请, 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为“稻粱谋”。除了做官之外,教书和卖文为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生活方式,老舍也不例外。
思考:联系此段文字,以及文中“摇篮”“看护妇”的慈母意象,你如何理解文本中提到的“理想的境界”?
质疑:有人说,济南的冬天并不温暖,甚至相当寒冷,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温晴”的描述并不是事实。如果济南的冬天的确寒冷,你如何理解老舍在文本中“温晴”的说法?
补充材料2:1930 年 7 月老舍应齐鲁大学之聘赴济南,10月10日齐鲁大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齐大月刊》创刊,老舍任编委并以“一些印象”为总标题在第一至八期上发表了七篇系列散文。《一些印象》前三篇描写了济南车马之破旧、道路坎坷不平和坐洋车的危险以及粗壮的大葱等;第四、五两篇描写济南秋天与冬天的景色之美;第六、七两篇写齐鲁大学的夏季校园和自己病中的诗作。这一系列文章和另外《更大一些的想象》、《济南的药集》等散文构成了老舍对济南的总体印象。
思考:从《一些印象》原文来看,老舍对济南城的印象并不算好。那么老舍笔下为什么还流淌着一条温情脉脉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