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首义小区里藏着一个由姐妹三人开的一个早点铺,原来店名叫姐妹热干面,至今已经开了15年有余,是附近居民过早的不二之选。
还记得05年刚到这附近上班的时候,作为吃货的我,在探听到姐妹热干面这个重要情报以后,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我首先到这里报到,至此,开启了我12年的工作之路。
能每天吸引那么多街坊来光临,除了与开在小区里的地理优势有关以外,独到的味道是关键因素。与武汉大多热干面中加腌制过的白萝卜不同,她们家加的是榨菜,面条比一般的要稍微细一点,再加上一勺自家的牛肉卤水。因此,她们家的热干面刚入口是咸鲜口,在咀嚼过后,面条本身的甜味与芝麻酱的香味会在口中慢慢分散开,与牛肉卤水的鲜味交融在一起,此时,再加上榨菜的脆爽,将整个面的层级提高了N个档次。
比起她们家的面,更有趣的是他们姐妹三人的关系,从她们谈话中听出,她们三人不是亲姐妹,大姐和二姐有亲戚关系,三姐应该是和她们两人关系好,三人便合伙开了这个店。
日常工作的分工是二姐下面,再把烫好的面给大姐加调料,三姐炸面窝。大姐瘦高个,一看就是不好惹的样子,每碗面在加辣椒前都会很严肃的问你,要不要加辣椒。要辣椒就给点卤了牛肉的卤水上面浮着的一层辣油,不要辣椒就将辣油撇开,只要下面的卤水。一碗地道武汉热干面的灵魂,全在她加的这一勺卤水中,给多了卤水味太重,抢了芝麻酱的香,少了口感又不鲜。二姐热情好客,能记住每位熟客的喜好,有的不放葱,有的多放芝麻酱等,并不时提醒着大姐,二姐能根据面条在之前担的软硬程度,来决定面条在她手里汆水的次数,烫狠了面条会发软没有嚼劲,不劲道,没烫熟更是不行。三姐是她们姐妹三人中最漂亮的,瘦小个,披肩的波浪头,皮肤很白,眼睛很大。三姐面窝炸的怎么样不记得了,只记得她喜欢说新闻,从联合国开会,说到街坊生小孩,并和二姐一起讨论,大姐不时插上一句。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吃碗面的功夫,天下大小事尽收于耳。06年的时候三姐没做了,来了一个外地的中年妇女在三姐的位置上安静地炸油条,她10几岁的儿子在旁边帮忙将炸好的油条送往周边的有需要的商户,老公拉连班挑土跑的士。
当时我发了工资后会点一次加蛋酒和面窝的豪华热干面套餐,作为对自己工作一个月的嘉奖与鼓励。就在这一次次的奖励和鼓励中,我从刚进入社会工作的毛头小伙,到现在年龄刚刚迈入中年人的门槛,以前吃的很爽的豪华套餐,现在吃到最后是抱着不浪费的想法勉强吃完。以前几口吃完一碗面,现在每一口面都要细细品味,做事也要提前计划好,不会因为时间紧而慌张。
13年单位搬家以后,就很少来这里过早了,上个星期去的时候,刚从地铁口出来,就看到有穿地铁的工作服的人手里拿着2个打包好的热干面快步走进地铁站,应该是担心时间长,面坨了。我心中一喜,马上就能吃到熟悉的味道了。
果然,进了巷子走到店门口,依旧在排着不长不短的队,门口炸油条的中年妇女在大姐的位置上加调料,她儿子在收钱、跑堂,她老公在炸油条。
不知什么原因,店里大姐和二姐已经不见踪影,但是热干面的味道与之前的并无两样,榨菜依旧脆爽,卤水配比依旧完美,油条大姐很好地学习了姐妹热干面的手艺。但是,店里缺少了熟悉的感觉,缺少了热闹的气氛,更缺少了情感的交流。
现在吃的是自己青葱岁月的美好记忆,吃的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初心,吃的是以前工作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更是成长过程中的泪水与欢乐。
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好在面在味道在情怀在!
on204խ~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