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点四十的闹铃,通常在此之前就已醒来,生物钟使然。结束不足七小时的睡眠,立即开始投入盘算新一天的时间规划。
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事儿安排下来了,又多是慌慌张张,如此,部分板块儿效率不高,苦恼。
我到底在忙什么?还有没有可能再精进一步?
不是吹牛,前几天在群里同仁们讨论学校饭间和课外活动时间节点安排得合理性必要性,热火朝天,我一直看刷屏,愣是插不上话,因为对于我们私立学校这些零零碎碎压根儿不必烦忧。我们,十天才是一个阶段,十天学生才回家一次,十天一个“大周”……再加上休息日老师们得下乡招生……
相比较而言,不做班主任还算是幸福的,下班,一般为晚上七点半,到家八点。这中间除了早读、写字、正课、晚自习,我要完成试卷和各种作业的批改。
如此一来,如果要安放“自我”,就有点儿勉强。但,人啊人,必须得成长,必须得争分夺秒想方设法。白天要在工作间隙,完成练字两张和专业阅读,以及每天一节名师课堂实录的观看。上下班路上,用来听热点资讯、新鲜段子或文艺朗读,以丰富课堂上的“话题例子”使其不至于太枯燥乏味。个人情绪,通常也是在这个上下班过程中放逐,比如想家、沮丧,给妈妈或者姐姐打电话,“总在路上”。
晚上,八点以后是网络课程学习,除却每周三蒲公英大学直播的《中小学核心通识课程》,其余时间基本在网络研修平台跟随大家进行远程教研。
九点半之后打开简书记录,一天的小思考,整合,深入,表达,享受自己与自己对话。
之后到十点四十,读书。
现在,已过了十一点。
从早到晚,这么梳理一遍,大块儿的时间,真的无法再挤出。只有,提高碎片儿的利用率,目前最大的浪费在于刷朋友圈,虽时间不长一次三五分钟,可要一天刷十回,一点点的东西都乘上十,就相当看得出眼了。这个要改,尽量控制到十分钟左右。
再者,读书方面进度太慢,浮躁不安,时刻警醒:“过一种阅读生活”。不能再出现三心二意,浮于表面的情况,无人监管的学习就更得自律,因为不需要形式,只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