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说实话,一集没看,因为从小到大对食物并不敏感,能吃就行,但是还特别挑食,比如不吃葱、姜、蒜、香菜,芹菜等,吃肉吃鱼不吃皮,就我这样挑食的人做饭想必谁也不会喜欢吃。
朋友们聚会说起哪家饭店特色菜好吃,问题是我吃不出个所以然来,食物在我的嘴里,能填饱肚皮就是功臣。并没有什么美味之说,总之菜品油别多,不辣,不咸就成,很好打发吧?嗯,所以这篇文章对我来说难度比较大。
最美味的饭菜,那自然是父母做的最好吃,那时候我大约十多岁,正是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在单位工作,当时应该已经改革开放,很多单位已经分出高下。好的单位工人工资高,逢年过节单位分的年货也多,年底还有奖金拿。我父母在同一家单位工作,单位效益不好,记得很清楚,父母两人每个月工资加起来只有四十块钱,还没有别人家一个人的工资高,并且工资还不是到时间就能发放,拖欠的日子倒成了正常,最长的一次好像拖欠了一个月的工资。我们兄妹三人都在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很大。父母每个月工资到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粮店买一袋大米,一袋面粉,然后再打上五斤豆油,这大约是一个月全家的粮食。剩下的钱还要除去水电费,我们兄妹三人买书本笔墨的钱,以及其他费用,余下够买菜的钱不足十元,要指望这点钱买菜肯定是不够的。就这样,父亲每个月还是会买上一次肉,让我们打打牙祭,肉端上桌,母亲是舍不得吃的,除非父亲把肉夹到她碗里,她才能吃上一块。父亲知道我不吃肉皮,肥肉,总是把肥肉咬掉,余下的瘦肉给我吃,两个哥哥也从来不跟我争吃的,那时候吃肉感觉这就是世上最好吃的美味。父亲跟肉摊的伙计认识,下班路过那,有时候他会半卖半送给父亲几根猪腿骨,父亲会跟得了宝贝似的拿回家,用劈材的砍刀把骨头剁成小段,然后洗干净,放在大锅里,点燃柴火熬骨头汤给我们喝,那汤熬的雪白雪白的,骨髓都流了出来,可香了。母亲把一锅汤盛在瓷盆里,让我们喝碗热汤,说多吃骨头汤长个子。喝不完的汤留着做手擀面时,放面汤里改改味道。平日里常吃的菜就是白菜烧豆腐,就是豆腐也并不是天天能吃上的,父亲会变着花样给我们做“油汪豆腐”、“凉拌豆腐”、“豆腐虾皮”、“麻辣豆腐”等菜。要不就去肉摊上买些猪大油,回来家熬成猪油,放盆里冷却。母亲做手擀面,用大白菜炸汤,然后下面条,两个哥哥不挑食,只有我一看母亲下面条就哭,这时候父亲会在我们兄妹每个人的碗里放上一勺猪油,搅拌一下,一碗香味扑鼻的面条就能下咽。那是记事起一段最艰难的岁月,因为有了父母的爱,最艰苦的岁月也成了最美好的回忆。父母现在依然记得我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前几日还在调侃我,说我小时候一吃面条就哭,没办法,只好拿一勺猪油哄我吃饭。现在想想,好多年没吃过母亲做的猪大油拌面条了。
小时候家里是用的草锅,因为我吃菜少,父母为了能让我多吃点饭,在米饭做好后,会沿着铁锅里米饭的边上倒上点豆油,再用小火烧,这样,香喷喷的脆米锅巴产生,父亲会在我们吃完饭后,快上学时,拿给我们兄妹三人平均分了吃,但最黄最脆的锅巴永远在我手里。
所以,世上再美味的食物,在我的眼里,都不足我父母做的最简单的饭菜的万分之一。因为有爱,父母做的饭菜才会那么香,那么美味,那么的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