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四月初八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召开会议,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这便是历史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康梁发动“公车上书”真实情况到底为何,是确如康梁所说,还是康梁事后编造以抬高自己的神话?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派李鸿章赴 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指出抛弃台湾将失全国民心,割地将招亡国大祸,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
康有为一直吹嘘自己是公车上书的领导者。据康的描述,上书高潮的掀起,始于康命令梁启超鼓动广东举人,湖南举人随后响应,康、梁又进一步联络了大批朝中官员,最终才有了18省举人发愤联名上书的结果,然而这并不是史实。康有为在当时,根本不具备领袖18省举人上书的资格。这一点通过对比很容易看出来。康有为曾命令梁启超出面组织广东举人联名上书,此次上书有广东举人80余人签名,梁启超领衔。虽然康本人没有签名,但说康有为策划领导了这次联名上书,是不为过的,这也是1895年唯一一次可以被确切证实的康党所组织的联名上书。
再说说当年的松筠庵,大概相当于当时的网络论坛。不少举子们碰头在此高谈阔论,畅谈天下之事。每天人来人往,喧嚣热闹。而上书的事情也是在这里商议出来的,至于有多少人具体参与了商议,有多少人是口头附议赞成,有多少人是来坐坐聊天起哄,有多少人是真正画押签名的,并无一个准确的数字。
后来康、梁为了壮大声势,时而说有一千二百人,时而说有一千三百人,时而又说有三千人。最后对外界说的数字飙升到了三千人!准确的人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千三百名举人在松筠庵会议上签名请愿并上书被拒一事,是否子虚乌有?
史学家姜鸣先生认为,康有为自称这件事其实相当可疑。史称的“公车上书”,作为历史事件其实并不存在,顶多只能称作“公车集会”或“公车拟上书”而已。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什么证据呢?翁同龢是晚清重臣,他的日记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研究都很有很大帮助,老翁的日记以细节著称。根据翁同龢当日日记,列出了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康有为一贯把自己想象成新式中国里的圣人或教主,所以才在书中把自己说成是当时的一个重要人物。这种妄自尊大是一种典型的书生式的雄心壮志,无比美好,但是虚无缥缈。
公车没有上书,书生误国,空谈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