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环”测试
测试导语:心流环的作用是帮你梳理与你相关的兴趣、爱好、技能、工种,从而找出你真正可以并值得投入的时间,寻找心流体验的事项。
Step 1:请在“盲目河流”中的空白格子内,填写你曾经和现在仍然内心热爱/尝试''过的兴趣、爱好、技能、工种等等,如绘画、书法、剪辑。
Step 2:从上一步得出的10项中,逐个判断,在该区域下,你希望进阶到怎样的层面“沉迷”、“表达”还是“创造”?
示例:
兴趣:看科幻小说
沉迷:读过100本国内外科幻小说
表达:成为专业科幻小说评论者
创造:写完一本50万字长篇科幻小说
时间管理100天的学习,是沿着“开启重构—生存时间—赚钱时间—好看时间—好玩时间—心流时间—折叠时间”这条线性思路,逐一讲解每一种时间之下,我们分别如何应对、如何练习、如何逾越。
到今天为止学习已过半,我们终于来到了这条路径上,最重要、也是最终极的时间种类——心流时间。
首先要恭喜一步一个脚印,坚持练习到今天的我自己。因为有了前面四种时间的积累,我对自己的认知愈加清晰、通透,我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这里,会更容易领悟到心流时间的精髓。
在好玩时间中,我们列出了“体验清单”和“创造清单”。但它们还不算真正的热爱,它们只是你为了收集世界而建立的兴趣池子。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呢?“心流”才是真正的热爱,当你从好玩时间这个大池子中,找到了一件令你为之着迷的事情,那么恭喜你,你来到了心流时间。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心流时间”?
“心流”在英文中是Flow,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米哈里 • 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在1970年左右,米哈里教授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上班一天,有些人会筋疲力尽,有些人却还是干劲十足的样子,甚至意犹未尽。基于此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最终他发现,这些精神更饱满的人,都是从事有创造性的工作,比如设计师、棋手、音乐家,画家、运动员等等。并且在他访谈聊天的过程中,这些人都描述过一种颇为相似的“神秘现象”,比如被访谈的一位著名钢琴家这样描述:
“我会进入到狂喜的状态,在那个时候,我感觉不到自己,我好像根本就不存在,我的手好像与我的意志无关。我坐在那里,带着崇敬和平静的心情,音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我的手中流泻而出。”
正因为这种“神秘现象”,让这些人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幸福,因此能够做到乐此不疲、甘之如饴的工作。最后经过整理,在1975年米哈里教授首次发表了他对这个“神秘现象”的研究成果,开创性的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心理”,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五种时间体系中,我们对心流时间的定义是:为达到心流体验而选择付出的时间。那这个定义按前面四种时间的逻辑定义,大家已经很好理解了,但难点是,心理这种“神秘现象”难以捕捉,所以它真的存在吗?如果不存在,那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我们先来看看,米哈里教授本人是如何描述心流现象的:
“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流水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现在我们把这段描述说的再简单通俗一些,就是当你做一件事时,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会逐渐忽略客观环境的存在。你听不到周围的声音,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是完完全全沉浸在事情本身所带来的愉悦和宁静之中,达到一种物我两忘之境。
比如你是一个小说爱好者,你看一个小说完全看进去了,被作者纳入书中的环境。可能看了三个小时天都黑了还不知道,根本停不下来。整个过程里你没喝水,也不吃饭,也察觉不到声音,连家里的陈设视觉上都不感觉绝对的消失,当你把书合上的时候,突然间被拉回现实。
如果你是一个画画爱者、手作爱好者,当你开始进入创作后,就会一样不知道饥饿和时间。当你最后做完这个作品,真的会觉得就是你最好的水准。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心流体验是深信不疑的,因为我几乎所有的写作,都是在心流中完成;最好的决策,都是在心流中做出,最幸福的时刻也都是在心流中抵达的。
同时我也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心流体验”,只不过在你接触“心流”概念之前,你并不会觉知到这种不可名状的感受就是“心流”。很早就用“上身”这个词来表达心流体验,当我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会感到:
“仿佛有一个更厉害的我自己或是什么力量,它能够在长时间的沉浸中降临到我身上,挡开外面的事物和声音,把我置身于一个奇特的罩子中;它还会调动我的大脑和双手,让我理解原来无法理解的问题,获得灵感做出新的创造。除了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我的身体也会变得轻盈和漂浮,就像周围有水流托举着向前奔涌。”
这种感受与米哈里教授描述的心流颇为相似,都暗含了一种全身心投入、高度沉浸之感。
这样的状态,其实已经被世界上很多领域的名人前辈,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所阐述和表达过。可以说,历史上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作曲家、画家,这些创造出伟大人类文明的人,他们的创造过程就是心流本身。
比如“庖丁解牛”这个典故,说的是有一个叫丁的厨师,特别善于宰牛。当他宰牛时,一切声响都和音乐的节奏一样,身体姿势也非常优美。梁惠王大为惊奇并询问原因,丁是这样说的:“我宰牛的时候,不需要用眼睛看,而是凭精神去感受牛的肌理,我的器官功能好像都不用了,只有精神在活跃。”
还有非常热爱跑步的村上春树,他说当他跑步时:“脑子的思绪很像天际的云朵,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它们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
所以说,心流体验描述起来玄奥飘渺,但人们的感受却如此相似,我们依然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的判断原则。
你也可以回忆你之前做过的一些事情,如果与下面的描述高度相似,那大概就曾经是你的心流时间了。
首先①,处于这个时间中的你,是不是有高度沉浸、物我两忘之感?
其次②,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持续好几个小时,但在过程中你的时间感知度是消失的,究竟过了多久,你只有做完时才知道;
最后③,从结果上看,你是否感受到沉迷的喜悦,以及因为得到确实的收获而内心充实平静,对自己认可,对未来充满信心?
处于“心流时间”的人,只关注当下正在做的事。他不会去想他能得到什么?也不去想这段时间的付出,是不是够本了?值不值得?因为对他来说,此刻当下就是值得,此刻当下就是意义本身。大家可以看到,“心流”的“锚定点”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
比如人们经常会说一句话:“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比如当你参加一个比赛,结果不尽人意的时候,别人可能会说这句话安慰你,会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才重要。但这句话是非常可疑的,结果怎么可能不重要呢?如果结果不重要,我们就不会参加考试和比赛了。
但是在“心流”理论基础之上,只有一种情况,过程本身就又重要又幸福,那就是在准备过程中已经全身心投入,结果由过程决定。当过程已经全力走完,人是饱满且问心无愧的,心到佛知,已经做完“尽人事”的部分,结果如何此时已不由人控制了。对这样的人、这样的过程来说,过程确实比结果更重要。
当我们达成这一共识之后,就可以来解释“心流时间”为什么如此重要,为什么要作为最终极的第五时间出场了。这是因为,心流时间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本身。
心流时间与幸福的关系
首先,请跟随这样一个思路,来思考下面这个问题:我们作为人,活着时最大的愿望基本上就是追求幸福对不对?所以我们孜孜不倦地为自己设立一个又一个,可能会通向幸福生活的目标。比如:考上心仪的大学、找到有前景的工作、买一栋漂亮的房子、找到一个理想的人生伴侣、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等等。
这些目标本身其实都非常好,但你会发现,你特别努力地实现了目标,却只能高兴一阵子。
因为你的期望值被拔高了,你对现状又不满足了,生活再次兴味索然,幸福又重新变回沮丧。
所以你就会想要得到更多:想要更高的学历、想要更高的职位、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要更有出息的孩子…… 人是永不满足的。之后,你就会设立更高的目标,一次次为之奋斗,循环往复。
我们不停的定目标、做计划、打卡,这一切的终点在哪里?不停地追求下去就是幸福了吗?从五种时间角度来看:当生存时间这么痛苦,想要摆脱机械麻木的状态,我们到底应该逾越到哪里去?赚钱时间的终极目标又在哪里?是成为富有的人吗?以及从好玩时间一直向下追寻,到底什么是最好玩的尽头呢?
首先,一点一点、一次一次达到目标的幸福是幸福没错,但这种幸福总是被外在的标准所左右。达到了就高兴,达不到就焦虑、烦躁、痛苦,永远不能享受当下。或者当目标被不断实现,你就会感到无聊和空虚,生活没了趣味。正如爱默生说的:“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具有此刻当下就能获取幸福的能力,把自己从追逐目标的倦怠中解脱出来。在当下体验中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人生的乐趣,就能感受到生而为人的意义。
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让我们感到沮丧的幸福,就是心流时间中的幸福。
《四十岁到来这一天》这本书中写到:“一个人得找到令自己沉迷的事物,这个至关重要,比找到同类还重要,越往后越重要。沉迷里面本身就是审美、自由、爱和幸福,是我们身为灵长类所能体验的颅内巅峰。至于沉迷的事情,是否能够增益他人、是否挣钱都在其次,或者说其实不重要。世间唯有沉迷、自我就是宁静,当下就是珍贵,过程就是结果。”
换句话说,“没有心流,我们只能通过成功去追求幸福;有了心流,我们得以时时刻刻去追求幸福。”
如果一个人能随心所欲地进入心流时间,而不受外界条件限制,他就已然掌握了改变生活品质的钥匙。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心流时间”是第五种出场的时间,因为心流时间是其他四种时间的去向和解释。心流时间中的人生,才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旅程。
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①我们首先知道了“心流时间”的定义;
②之后明确了进入“心流时间”的判断原则;
③最后阐释了心流与幸福的关系。
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了解到心流时间的其他重要理论。
非常希望自己能掌握进入“心流时间”的方法,因为这就是幸福的生活本身。
Day 55
我的“心流环”测试
①
兴趣:写作
沉迷:每天日更/日记
表达:成为书评/影评作者
创造:在人邮公众号发表书评
②
兴趣:瑜伽
沉迷:每天瑜伽练习
表达:成为高级瑜伽师
创造:引领100节瑜伽公开课
③
兴趣:画画
沉迷:每天简笔画/每周素描练习
表达:成为一位插画师/服装设计师
创造:为自己的书画插画/为自己设计服装
④
兴趣:英文
沉迷:每日流利说45分钟
表达:拥有流利的口语,阅读书报
创造:与外国人交流,与孩子们对练口语
⑤
兴趣:演讲
沉迷:每日朗读/每周做一次语音分享/每月做一次线下分享
表达:成为一名职业讲师(物业管理内训师/心理学讲师)
创造:1000场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