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水之战是春秋早期,发生在宋楚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在当时看来只不过是一场两国争夺天下霸主的战争。在后世看来,也只不过是让宋襄公沦为了“蠢猪式仁义”的笑柄而已。
但仔细阅读那段历史,那场战争,发现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
对战双方是以仁义著称的宋国君主宋襄公和以野蛮著称的楚国君主楚成王。
在历史上很多人因为仁义被万世颂扬,而宋襄公另辟仙径,成为了仁义的笑柄。宋襄公的仁义,很早就表现出来了,他有个哥哥叫宋目夷。虽然是长子却因为是小妈(其母出生卑微)生的,失去了君位的继承权。宋襄公虽是次子,但他是大妈(宋君夫人)生的。按照当时《继承权法》(宗法制度),他才有权继承君位。
但宋襄公认为哥哥宋目夷虽然是小妈生的,毕竟是老爹的长子,又很贤能,就跟他爹说,希望让他哥哥继位。宋目夷一听说,不乐意了,你这么仁义,你作为大妈生的儿子却要让位给我,你不是比我更加仁义吗,国君还是你来当吧。
兄弟俩就这么推来推去几个回合后,宋襄公只得无奈的继承了宋国国君的位置。
成为国君之后不久,宋襄公就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见到了当时的天下霸主齐桓公吕小白。齐桓公托付他将来照顾自己的儿子。
从那一刻起,宋襄公就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自己不仅是宋国国君之位的继承人,更是齐桓公指定的天下霸主的继承人。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天下那么多诸侯,宋国只是一个小国而已,齐桓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自己呢,摆着的事,拿自己当指定继承人了。
没几年,齐桓公就死了,齐国发生了诸公子争夺君位的内乱。宋襄公知道现在是自己担负起齐桓公指定霸主继承人职责的时候了。他联合了几个小诸侯,迅速平定了齐国的内乱,拥立了齐孝公,也就是齐桓公的太子吕昭。
这事一干完,宋襄公在诸侯里的名声大了起来。他感觉是时候正式接任齐桓公的霸主之位了。
他召集天下诸侯召开国际会议推选霸主,承认他的霸主地位。但诸侯们都很不给面子,只来了几个小国家,而且还有两个是被他挟持的。
看着宋襄公这么干,有人不答应了。表示要跟他干一仗,来决定霸主的最佳人选。
这个人就是楚国君主楚成王。
在他们时代里,宋襄公和楚成王绝对是一组标准的对立体。一个专讲仁义,一个专讲野蛮。
楚成王的野蛮得从他们被商朝欺负,一路流落到当时还是蛮夷生活的南方说起,生活在蛮夷之地,自然就被逐渐同化了,不懂得什么是中原的礼乐文明。信奉一个真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宋襄公在第一次举行推选霸主的国际会议失败之后,仍然不死。又召集了第二次会议。于是宋襄公的仁义和楚成王的野蛮开始了第一次的正面碰撞。
临行前,宋目夷认为楚人太野蛮不守信用,让宋襄公带几个人防身。
宋襄公不干,好好的开会呢,都说好了不带军队,我怎么能带军队去呢。咱们啊,要讲仁义,要讲信用。
宋目夷觉得弟弟说的好有道理的样子。
会议上,宋襄公要大家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楚成王看着他。
宋襄公问他,你瞅啥。
楚成王回答说,瞅你咋地。
宋襄公又说你瞅啥。
楚成王不喜欢这么无聊的对话,手一挥,埋伏的楚军跑出来把宋襄公给抓住带回去了。宋襄公被楚成王关押了一段时间后在鲁僖公的调解下被释放回国,回去之后宋襄公怨气难消,自己霸主没做成就算了,还被一个蛮夷这么羞辱。这仇得报。他不听哥哥宋目夷的劝阻坚持要跟楚国干一战,可自己那点实力,那够跟楚国拼啊。但宋襄公还是找到了机会。把火气撒在了支持楚成王做霸主的郑国身上。
楚成王不能看着自己的小弟被欺负,尤其是被宋国欺负。当即命令三军救援郑国。宋襄公觉得不对劲了,我来干郑国,楚国直接攻打我宋国怎么办?急忙撤军回国。
走半道上,和救援郑国的楚军在泓水相遇了。宋军在岸上列兵布阵,严阵以待。
楚军过河的时候,宋目夷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他们过河的时候,我们可以干他。
宋襄公直摆手,不能那么干,不仁义。
楚军渡过河以后,还没站稳脚跟,宋目夷又说,现在可以干他们了。
宋襄公这次不仅摆手,还晃脑袋,那不行,等他们排好阵列再干。现在干他们,不仁义。
好了,楚军冲上来,宋军被干了,宋襄公自己还受了伤。回去之后患上了抑郁症,第二年就死掉了。
但楚成王最终也没能成为天下霸主,因为强盛的齐国和晋国先后阻拦住了他们北进的势头。
了解历史之后,发现宋襄公的仁义,不是他的专属个人风格,而是那个时代的文明特征。是中原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现。
三代之时,国家众多,人口稀少。命比什么都重要,而且那个时代的人正在文明之中大踏步的前进,一切事情都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处理,最大化的跟野蛮割裂开来。各国发生战争,也都是很有礼貌的。双方约定地点,时间,人数。在空地上摆好阵列。打战就跟玩会儿似得。
一个喊:我们准备好了,你们呢?
另一个说:我们也准备好了。
一个说:那我们打你们了啊。
另一个说:打吧,我们等着呢。
双方交战,太老的不打,太小的不打,受伤的不打。抓到了俘虏吧,还享受优待,回头双方互换个俘虏。最牛逼的是,抓到了对方君主吧,还毕恭毕敬的送还回去。为啥这么做,两个字解释就够了——要脸。如果抓的是老君主,那更是礼貌加客气,为啥这么做——老了更要脸。
一千多年里,这已经成为了战争的固定模式。即便是成汤灭夏,武王伐纣也不例外。最早想坏这个规矩的是吕尚,他想杀光商朝遗民。但周武王和周公旦都拒绝了他这个残忍的提议,继续维持着文明礼乐的进步。
西周后期到春秋最早期,战争的文明模式虽有裂痕和松动,但远不到会出现崩塌的地步。宋国是诸侯中唯一的商朝遗孢,先天条件让他将固定模式保留的更加完好,由是宋襄公的仁义不免出现了矫枉过正,落后于时代的现象。
可谁都不会想到撤退的宋军和救援郑国楚军在泓水的偶遇,会那么彻底的终结掉战争的文明模式。
楚国连续近十代的强大敲碎了中原文明的美好世界,诸侯们开始朝着楚国看齐,将宋国为典型代表的仁义抛而弃之。文明依然存在,只是生长不过疯狂的野蛮。
细细体会,宋襄公所坚守的仁义,说归到底就是超越了法律制裁限制内的大家都会遵守的一种高度互信的契约精神。而楚成王所信用的野蛮,正是对这种契约精神的彻底毁坏。
泓水之战,宋襄公的失败,和楚成王的胜利,也就正式宣告了中国人最有契约精神的时代落幕了。随之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不再有法律制裁限制之外的契约精神,不再有一种道德制约下的互信。
一切的契约全依赖于法律的制裁。但在民国早期,宋襄公所代表的仁义曾经有过一次回光返照。大家开始重建先秦时代才有过的高度契约精神。即便是通过贿赂当选大总统的曹锟,也坚持要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成为大总统,没有用军队包围议会,只求多多给钱,过了宪法规定的三分之二选票,让我曹三爷成为“合法”的总统。百般丑陋之中善有一点可取。
短暂的回光返照之后,旋即回到楚成王所代表的野蛮之中。
而今当下,中国人言辞之间,市场表露出羡慕西方人高度的契约精神和契约道德。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也能有他们那般的契约精神,唯独不知道,中国先秦时代和欧洲中世纪都有着相似的超越了法律制裁范围之外和道德互信吓的高度契约精神。不同的是,西方人保留了下来,而中国人丢掉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大抵是个作为中国人重建高度契约精神的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