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关于作者: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在剑桥、芝加哥大学任教,198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精深造诣和对文学作品的广泛涉猎,使他对不同领域的创造模式的差异理解有独特的观点。
关于本书:收集了作者7篇跨度达40年的7篇演讲,以大量实例生动而系统地阐述了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模式的理解。
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在追求美,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在创作模式上的差异,并详细解析了这种差异的根源,
1、科学之美:简洁精准,追求自然规律的本质之美,是对自然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秩序,和谐是其本质;让人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扩展了整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特点:要求科学家的想象力、天分以及反叛精神,通常要求科学家们“先发制人”,年轻时代就有成就,牛顿25岁就发现了微积分、光的色散和万有引力定律,只不过到了42岁才发表。
2、文艺之美:历久弥坚,丰厚深刻;人生的经验与感悟持久的积累,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完成,是深刻思想的体现,一般是大器晚成。
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入佳境。莎士比亚24岁才开始创作,写出喜剧和历史剧,而到了31-44岁才写出哈姆雷特四大悲剧,晚年的辛柏林、暴风雨更是堪称完美;贝多芬,22岁开始创作,31-40高产,49写出第九交响曲、D调弥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