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楼下面有家果汁店,平时主要做果汁,顺带卖一些拼装好的果盒。一般一盒水果25—30块钱,大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最近我发现果汁店改变了销售模式,把过去卖拼装好的果盒的柜台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鲜水果称重。在透明的柜台里,放满了已经削皮切块的水果,你可以自由选择,然后称重。我发现每次自己去称重买水果,都要30-50块钱。并且,过去大家过去主要是买果汁,顺便买水果,现在买果汁的人依然多,同时买称重水果的柜台也经常人山人海,排队购买,生意好得不得了。我还跟店家聊天,问他们现在每天的销售额至少增长30%吧,对方笑笑点点头。真的是春风得意的感觉。
当时我的反应就一句话:思路一变天地宽。
过去大家都认为果汁店主要是卖果汁的,而这家果汁店就摆脱了惯性思维。这让我想到了乐高的案例。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视频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给传统玩具带来了很大挑战。2004年,乐高公司出现巨额亏损,不得不转变思路。他们把问题从“孩子气们想要什么样的玩具?”变成了“孩子们的需求是什么?”,就此调整生产线才有了今天乐高的江湖地位。
那么,这家果汁店在思维转变过程中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是从:客户想要什么样的果汁?变为了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客户的需求是水果的新鲜度,水果衍生品的口感等。大家之所以喝果汁是因为果汁方便,直接喝掉,还补充了维生素,适合上班一族。那么大家为什么不吃水果呢?因为水果吃起来麻烦,要洗干净、削皮等等。而此时,这家果汁店就很好把握了客户的需求,让“麻烦”变得“不麻烦”,自然销量就上去了。还有,果汁店不直接卖拼盘,而是现称重,更有利于销量提升,因为大家在购买的时候并不清楚到底买了多少量,等上称时候才看到数字,即使比自己预期价格高,也就算了,买就买了。所以,果汁店打破了惯性思维,整体销量就上去了。
那我们的惯性思维往往有哪些呢?比如否定性思想:不可能、没办法、怎么会呢?如果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这个套路的话,大脑就直接停止了,不再为结果找答案,没方法就等于没能力。
还有各种推卸责任。不知道,不是我们负责的,不是我的问题,这个不归我管。把责任推卸出去的唯一结果就是自己损失了很多次成长的机会。
如何摆脱我们的惯性思维呢?
福特的T型车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它让汽车的价格从4700美金降到了360美金。很多人认为福特是改进了流水线,降低了成本才有了低价格。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因为传统定价方式就是成本决定价格。但是,老福特是倒过来想的,让价格决定成本。他们先计算出大众能消费得起的汽车价格,再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最后才有了T型车。所以,打破惯性思维,可以从结果到方法。
还可以引入局外人视野。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专业知识越是和问题不相干,他就越有可能解决问题。所以,跨界打劫在今天就非常常见。我们在讨论问题,做项目方案时候,也可以引入“局外人,听听他们的想法。”
要摆脱惯性思维,还要学会“正确地”犯错。很多时候思维僵化是因为怕犯错误,所以要改变对错误的认识。错误是学习的机会,瑞达里欧讲到桥水公司对错误的态度就是公司不会惩罚员工犯的错误,而是鼓励员工讨论所犯的错误。因为这样才能有新的创意和思路出来,过去的就过去了,惩罚带不来任何好的结果,反而是讨论错误,思考之后如何避免和错误如何转化才有意义。这就是鼓励我们去尝试新生事物。
总结一下。惯性思维比较常见,摆脱惯性思维可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结果到方法,引入局外人视野,学会正确地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