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今年尤其火,接二连三的在豆瓣上冒出来,我也忍不住不读了。但对于不熟悉的无论什么,我都是满怀戒备的。先买下来,等实在拖不住的时候再读。开始读这本的时候,我正在一遍遍的读《在路上》,斯通纳和迪安,放在一起,恰巧有了一种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差距,造就了其中张力和戏剧感。
斯通纳
斯通纳的一生都很安分,几乎没做过任何出格的事,就连唯一次可能去经历混乱的机会,他也是自愿放弃了,不自觉的,他选择象牙之内。唯一找到真爱的时候,也不去选择挣扎,只是默默的放弃了,守着平稳的生活,他所能找到归属感的职业与学校,他所能做的自己。
他是有一种长长的韧性使他能够忍受着劳苦和孤寂,默默的坚持着,走到最后,然后挤出所能够的时间,安然的享有着那一刻的宁静与充实。正是这样强劲的耐力,让即使平庸的他敲开了文学的神秘之门,从此给了他另一个迥异于苍白现实的华丽而完整的世界。让他在做完一天的苦工时,能够待在狭小的阁楼上,有所畅想;让他在初来孤寂又陌生的学校时,有所依托;让他在婚姻失败时,有所逃遁;让他在失去斯图尔特姑娘时,可以发了狂的另有所投入。难以想象,他的一生,若没有文学文字的相伴,会是何等的苦涩与无聊。可是,没有,即使在一切都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文学依旧滋养着他的内心,没有让他腐臭,没有让他昏睡,没有让他失去心中的那一点敬仰。
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默又尽其所能回避一切冲突的人,只有一处,为了心中那一点敬仰与信念,他显示出难得的倔强不屈,不畏强权,不讲情面,毫不妥协。他心里大概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沃尔克这样的人进入大学,这里是他们这种人的安身之地/逃遁佳园,不能被沃尔克这样这所世界之外的人给毁了。他或许一生都是懦弱的人,却只此一刻,不顾一切,不惜翻脸。这是他心中的圣地,不容玷然。
还记得当他第一次来到大学校门前时,看着那红色的砖墙建筑群从一片宽阔的绿色田地延伸过去时,心里充满敬畏,静静的沿着校园的边角走了很长时间。在大学的图书馆,游历于排排书架之间时,他对于捧在手里,散发着油墨气的书本心怀敬意,如此笨拙又小心翼翼的翻动着。刚开始工作时,他并不能真的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理解讲给学生,可他依然怀有隐隐的热情与敬意,他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老师,想做这样的事情。
这便是一种最大的幸运。他在这里,在哥伦比亚的大学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就像在犹豫是否参战时,老斯隆对他所讲的“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出现的时间很短,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但在一些关键的时候,斯通纳却总是想起他,不由得遵着他曾说过的金玉良言。不知为什么,看到他,我就想到了那个飞着飞着掉入水里的伊卡洛斯。
伊迪丝
伊迪丝,大概是那种极度自闭和绝望的女人。
她的样子便是薄薄瘦瘦的,苍白的脸,高高的个子,扁平的身子。年轻的时候,消瘦纤细,等到老了,便是皮肤紧紧的包着骨头,成了一副行走的架子。
她所缺乏的,是没有真正的体验过生命的热度。小时候在家里,没有。长大后,虽然苦苦的挣扎,却也从未真正被点燃。
她从小的成长里,就只有自己,以及形同虚设的家人,她学会了一切可能取悦自己的活法,却依然填不满心里隐隐的匮乏。一个人的那些年,她或许并未察觉/并不知道,可当她遇到斯通纳,遇到斯通纳热烈的追求时,她忍不住说着他听不懂的成长的故事,忍不住想要抓住他去摆脱那种要一直以来有所缺乏的生活。
婚后,她却跌入了更大的深渊,她即不懂得爱情,也无法和另一个他人共处。只有把他挤出自己的生活,只有他不在家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她才觉得安心和快乐。
她依然缺乏着,更大程度上的,她依然不知道是什么,于是,她又想到了另一个可以依托和所可以抓住来填满她的匮乏的东西——一个孩子。于是在一天早饭的时候,她面无表情的通知斯通纳他们将要一个孩子。
孩子终于生下来了,她却困乏而厌倦,并没有太多的心思去照顾她,恹恹的躺在床上,像之前一样,空洞而平乏。
斯通纳兢兢业业的照顾着小格蕾丝,父女俩渐渐亲密起来,一向对格蕾丝不大上心的她,突然嫉妒起来,既嫉妒她,也嫉妒他。她又突然热心于对于女儿的打造来,要让她漂亮,让她受欢迎,让她大笑出来。让她填满她的生活。可终于她又一次失败了。
她的父亲由于生意上的失误自杀了,她回到母亲的家里,再回来时,她变了发型,换了衣服,决心改造自己,忙于社交,结交朋友,热心于文艺,雕塑画画,起初,还是做的不错,可不知为什么,就没有然后了,她大概又失败了。
她的一生,好像都是在绝望的企图抓住点什么去改变,可等到真的改变时,她又厌恶起来而瞬间索然无味,便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转换着对象,却一次比一次更显得绝望。
斯图尔特
斯图尔特姑娘,着墨并不太多,关键的几笔却也让她血肉丰满。一方面,她有着点笨笨的拘束的严谨,一方面,她又能无所顾忌的解放内里的自己,尽情的享有生活。我想象中的斯图尔特,是茱莉亚•罗伯茨和斯嘉丽•约翰逊的完美合体。在公众处,在校园里,在学生面前,她是有着茱莉亚一样的有些拘谨的严肃,在私下里,在她的情人面前,她又有着斯嘉丽一样的不羁的流转的风情。“情欲与学问,都有了,不是吗?”这是她对斯通纳说过的一句话,倒能很确切的用在她自己身上。她的聪明,或许在于,她永远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子,不把希望寄托在含混的美好的幻想里,她冷静的看着现实,尽情的享有现在,早早的为未来做好可能的打算。
无名的双亲
斯通纳的父母有些让人心疼,他们是老实又笨重的乡下人的典型。一辈子本本分分,任劳任怨,吃了不少苦,日子也不见得过的好。寄希望于儿子,送他去读书,想着他学有所成回来好多些收成。实际却拉开了和儿子的距离,再也无法懂得他的世界,满心欢喜的跑去参加儿子的结业典礼,却被告知永远不会回去农庄做事。老两口忍着心痛,赶着车回家,这或许是残忍的,可谁也不能说它是错的。
去到陌生的地方/遇见陌生的人,他们便显出一种生涩的尴尬,就像初见伊迪丝的时候那样。即使贫穷,依然固执的保有心里的那一份尊严,着尊严让他们在即使艰苦的环境里也觉得舒坦。
一生一世,生在土地上,劳于土地间,死了便埋在土地下,就这样,辛劳又孤寂的过完一生,他们的欢乐呢?或许是深埋在心里的吧。
格蕾丝
格蕾丝,她或许比她的父亲更沉默,更让人难以猜透。母亲在她的生活里几乎扮演着莫名其妙的角色,一会对她视而不见,一会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她身上,恨不得抓的紧紧的,钻到她身体里,让她变成她所希望的样子。她不迎合,亦不反抗,任由她来,任由她去,等着这忽来忽去的风暴过去,依然是一如既往毫无起伏的样子。
和父亲的亲密在遭到母亲的嫉妒和破坏时,她也任其自然,甚至有些躲着他了,在她有机会远离哥伦比亚去远方上大学时,就因着母亲的几句牢骚,她也是无所谓的待在原地了。她善于把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想法留给自己,不透漏给别人半点自个的意思,一个人,秘密的思想着/守望着。大概她的父母亲没有给她足够的安全感让她对这个世界有所透露。她有意的怀孕,有意的结婚,有意的远去,可为什么是这个时候终于想摆脱?对于过去的最后一点怀念的将尽吗?她生了孩子/死了丈夫/成了酒鬼,一如既往的活着,生命对于她,就像是一天一天长长的日子。
劳曼克斯与沃尔克
劳曼克斯,我不知道他对沃尔克到底是出于一种怎样的感情,如此庇护有佳,一度猜想他是他在外面的私生子,出于亏欠而尽力弥补。后来文章也没显示出这样的线索,要说只是出于他们都身有残疾这一点,好像也太牵强了一点。至于学问,就更不用说了,文学作品里很多这样的空壳子。
斯图尔特与斯通纳
斯图尔特和斯通纳的爱情或许是最恶俗的描写,却也是最诗意的吧。我读到的时候,是有些感动的,大概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浪漫/亲密又自由/放松的爱情的模样。
这样的爱情,或许正因为短暂,而更为理想。现实里的爱情,总是有所缺憾的,灵与肉的完美结合是可望不可即的,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空间与孤独,人与人之间总有难以逾越的沟通的误差。但这并不影响俗世的爱情,反而让它更真实。书里的爱情常常让我感动不已,可我总愿意怀着一种距离来观赏,至于身处其中的爱情,我更愿意不带标签/实打实的去体验,任由它将我冲洗,教会我如何去爱,教会我真实的爱情是如何的模样。
斯通纳和斯图尔特姑娘只有过在一起的短暂岁月,他们的爱情却在两人以后的生命里永久的存在。多年之后,在老斯通纳偶然看到斯图尔特出版的书的时候,在看到书的扉页写着献给威利的时候,即使垂垂老矣的他,依然被心中的爱情所感动不已,所激动震撼。
隐含的悲伤
全书以他的死亡开始,也以他的死亡告终,作者以意识流的记法写了他最后的死亡,一系列前前后后的事和人涌上来,模糊又混乱,里面藏满无尽的悲伤。我看的时候只觉悲凉,等看完了,拉灯睡觉的时候,突然哇哇的大哭起来,被书里所隐含的悲伤而淹没/情动不已。
书前后看了两遍,我想,我依然有很多地方没看懂,只把握得住其中偏感性的情绪与图画/脑海里所偶然留下的一片片场景/一个个迥异而独有的人物的神态与形象,大概记下了,只是督促自己多动手/多动脑/多练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