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我从嵊州回来之后写作的第三篇文章,很多时候带着问题去想问题往往是得不到答案的。所以无论是走心的还是随手拈来的,这都无妨我用不同风格的文字去浇心中之壁垒。
崇仁古镇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或许是和黄埭老街的大同小异。当下几乎所有被称之为“古镇”的人们都在思考着如何珍惜先人在这方土地上留下的文化家底,所以到哪里都不免又人工修复的痕迹,这里也不例外。由此让我想起了前不久著名作家叶兆言开展的一场以“废墟上的怀旧”为主题的演讲,关乎于城市的现代化与怀旧的思考。以前不懂废墟中的倔强,摸不透路的涵义,是因为脑子里念的过多,占了思考的空间。直到这次在崇仁古镇看到了裘姓家族的祖地,听当地裘姓二十七代子孙讲述着家族的绵延历史,知道了这里的古戏台曾是当年越剧大师袁雪芬经常登台表演的地方,方才体会到她所谓的古典比我想象中的更加真实。
崇仁古镇原名“杏花村”,现常被人呼作“剡溪人家”。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南宋以降,崇仁出过不少人才,单裘氏一族,就有4个进士,38名举人,仕宦者达数十人。到了近现代,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越剧皇后”筱丹桂、“金嗓子”傅全香的师父裘光贤···名家辈出。确实,这个隐藏在城市深处的小镇,并没有刻意地去显山露水,却实实在在有着殷实的文化基底。
我们所走过的崇仁古镇,尚未得到开发,因此显得古旧破落。但这里高耸的檐角,脚下行走的青石板以及独立成章的老台门,却是原汁原味的古镇。而我们江南地区太多的古镇最美的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很多形象与修复的面貌实则与心里的定位相差太大。任何一种复古都不是落后的复古,而是带着生机和人文的。一个城市不应该只有人造的“古典”,还要有精神、思考和气息。如果地方小镇都能如此,用包容的心去修复和留住古镇乃至建筑的灵魂,那么我想,城市的现代化与怀旧的前瞻性,恰恰可以是互通互融的。
镜头的最后,我们的相机定格在那倚着木门的老妇人身上,那安详的神态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歌:
不管你爱与不爱
都是历史的尘埃
不敢在午夜问路
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人说百花地深处
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面容安详的老人
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