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上海打工近16个年头了,近来总是在脑海里浮现出,曾经的同事、同学、朋友,是不是年岁大的缘故开始追忆往事了?抑或大脑受了什么刺激使得这方面的记忆活跃起来了?我无从知晓,只是现在特别想把这些人的故事写下来。
是为那些同我一样正在这座城市谋生的人,也是为那些将要来这座城市谋生的人。愿他们在这些故事里找到安慰,受到鼓励,看到希望,找到动力。
若干年后,人们知道,有那么一个时期,有那么一群人——人们称之为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他们是数量庞大的一群来沪谋生的人。
他们奋斗着——他们背景离乡只身一人,日复一日的把时光都贡献在工作中,加班是当然,不加班会有罪恶感;
他们纠结着——终究不能得以解决的孩子上学难题,是留还是走?
他们煎熬着——爱人不相见,骨肉相分离,别离的苦哪,苦了他们这头,也苦了爱人、孩子、父母那头;他们厌恨着——厌恨在他们买得起房子的时候限制,谁不希望给孩子和父母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这一限买房的愿望或许推后数十年,又或许成为终其一生都不能实现的梦了。
他们绝望着——绝望于奋进的速度敌不过房价上涨的速度。
却又多么炙热地期盼着——期盼着他们的孩子不再有上学难的问题,他们理应同沪籍的孩子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因为他们的父母同沪籍孩子的父母一样,也在为这座城市创造着价值,大家是平等的。
虽然他们的经历千差万别,但是我相信这所有的感觉他们都曾有过,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朋友别哭,
要相信自己的路,
红尘中,
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
你的苦
我也有感触。”
01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她原是先生早些年在一家韩国人开的模具设计公司上班时的同事,后又于2015年在我这里报名专升本,成为我负责的学生,慢慢地对她多了一些了解。越是了解越发觉得,以貌取人实在是要不得。现在看来,她算得上令我佩服的一个女子。
她的正式名字偏男性,与她相熟的人都叫她曾用名,那是比较好听的女性名字。听说她自己把名字改成现在的,不知用意何在?
她个子不高,看起来同我女儿一般,1.4米多吧,偏瘦,有点驼背。我每次看到她的样子都是穿着比她身体稍大的衣服,所以看不出来女性特有的身段来。头发很好,直长且顺,偏廋长的瓜子脸,戴一副红色边框的眼镜,五官一般。总是笑着同别人说话,声音清脆和善。有过几次接触,她的行为无一不显示她是一个积极主动又非常热心的人。
这样一位相貌平庸的女子,她曾经经历过什么?她现在经历着什么?她如何与生活抗争一步步走到今天?我想说她所经历的足以令那些天生丽质却还在抱怨的姑娘感到自惭形秽。是的,鲜有女子能做到她那样。
徐永萍
2019/1/12上海
欢迎善良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友人,搜索微信公众号“胸无城府心如玉”,关注并投稿。
感谢您的时间,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