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火了一年多了,各类的分析看似取之有道,但用起来却并不顺手。如题,至于具体是哪方面的常识,先别急,耐着性子看下去。
我在P2P正值风口浪尖的时候涉入这个行业,也在它流言蜚语漫天飞季节离开了它。为什么?原因种种,其中一点:我学会了以一个没有金融知识背景的常人去判断一家P2P机构。
每次看到哪家机构跑路或者宣布无法兑现的时候,我会快速的看一下文章里的原因,没有然后了。为什么这样?为这件事大肆去随波逐流的批判这个新兴的金融模式么?还是深究这机构破产的内在繁杂原因?都不是,这两个极点都背离了金融业是服务业这个原则。换句话而言,当你发现某一个渠道或某个机构已经无法为你服务了,咱们用脚投票好了。
之所以感触很深,是因为看到了一篇问题平台清单;百来条的名字里面,占比有十分之一是我接触、稍微了解了些皮毛的,而这十分之一在我最初的脑海里都是存疑的。举几个例子。
1.目标客户群体的类别
某晋是最近各个版面头条的新宠。当时我同事的女朋友在这家机构工作,里面的运营模式以及获利模式多多少少从我这位同事口里了解了不少。在他看来,只要进了这家公司工作,月过几万是不成问题的。首先他招聘的员工标准都是富二代,原因有二,一是富二代身边有很多富N代,其二,这些富二代基本都是靠夜夜笙歌才得来这些数百万的订单的;当然,这样的工作模式也比较符合部分富二代的生活模式,生活于工作一体,工资又很可观,何乐而不为?再来说说这些合同里面的一些霸王条款,听说如果没有进入一个门票十万的夜总会消费就没有资格购买他们的理财产品;这样的公司即便是盘子很大,那它倒闭的也越快,因为他的获客渠道就是走的偏路。
2. 销售业务员的谈吐
在这个行业里遇到同行就如同每个礼拜多少都会有晴天一样,其中有一个服装店的小老板让我印象比较深。恰巧某次逛街,跟老板闲聊起来,衣服没买成,倒是推销起他的理财产品了。我礼貌的取了张他们的宣传单页,看了下他们的背景以及交易结构,随后问了句:你自己买了你们家的理财么?他笑着说:我自己不买,因为自己也不懂;要是做生意刚好有人需要理财,我也可以抓点钱。走出服装店的时候,跟老板说了句:这家公司是有问题的,自己注意一些。为什么我不告诉他公司的问题点在哪里?因为他连自己的副业也不愿多一点了解,我说的那些基本面他也是无法理解的,何不直接告诉他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即便是一家不错的公司,当我遇到这样的销售人员,我也会第一时间排除。宁缺毋滥的用人原则是一个智慧的领导者的必备法则,其他的不用我多说了吧。
3. 没有理由的获利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某绿集团,某指尖,等等。他们的一个共性就是你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不需要什么劳动,就可以在家里坐享其成。基本模式是:花几百块钱注册会员,有一个朋友通过你的介绍然后也注册了,就会有小部分的收入,除此之外,最开始的几百元会以年化十几的收益分期返还给你。听完这番描述,我的职业警觉性就来了,第一个问题是:它的利润源于什么?跳出这个框框,其实很简单,后坑补前坑,看你是排在第几个坑。
作为一个没有多少金融知识的平常人如何去简单的辨识理财机构呢?首先,需要了解这家公司的设立背景以及资金状况,因为每个地方成立金融机构的审核条件是参差不齐的,前期的投入也是决定其投资成本,决定其重视程度。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去了解整个资金的运转流程,钱通过客户的银行卡去到哪里,做了什么,怎么升值,如何返回给客户,中间的保险措施是哪些等等。最后,一定要去营业部看看,一家公司的精神面貌以及机构设置决定了他是不是为了短期圈钱的目的设立的。
别被一些机构或者银行的工作人员用所谓的专业知识忽悠了你,要知道用生活常识都无法理解的模式,再怎么圆,它都是一个不完整的圈。谨慎对待金融机构,谨慎对待自己口袋的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