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alloca是向栈申请内存,因此无需释放.
<2>malloc分配的内存是位于堆中的,并且没有初始化内存的内容,因此基本上malloc之后,调用函数memset来初始化这部分的内存空间.
<3>calloc则将初始化这部分的内存,设置为0.
<4>realloc则对malloc申请的内存进行大小的调整.
<5>申请的内存最终需要通过函数free来释放
malloc分配器的实现原理(csapp)
约束:
处理任意请求队列;立即响应请求;只是用堆;==对齐块==;不修改已分配的块。
目标
- 最大化吞吐率:每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请求数目。
- 最大化内存利用率:当前已分配的块的有效载荷之和/当前堆的大小,造成利用低的原因是(内部碎片和外部碎片)
内存块的结构:
内存块的大致结构:每个块由meta区和数据区组成,meta区记录数据块的元信息(数据区大小、空闲标志位、指针等等),数据区是真实分配的内存区域,并且数据区的第一个字节地址即为malloc返回的地址。
1.空闲块的组织(如何记录空闲块)
- 隐式空闲链表:通过头部中的大小字段隐含地连接,分配器遍历所有的块的过程中也遍历着这些空闲块(简单,但是操作的开销大)
- 显示空闲链表:块的排序策略(LIFO,将最先释放的块放到链表头部;按地址顺序),缺点是空闲块要更大。
- 分离式空闲链表:维护多个空闲链表,每个链表的块大小是大致相等的
(伙伴系统):每个块大小为2^k维护一个分离空闲链表。用bitmap维护。
2.放置(如何选择合适的空闲块放置新分配的块)
- 首次适配:从头开始搜索空闲链表选择第一个合适的块。(缺点:链表首部留下小碎片)
- 下一次适配:每一次搜索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遍历找到第一个合适的块。(缺点:存储器利用率没有首次适应高)
- 最佳适配:检查每个空闲块找到适合所需大小的最小空闲块。(缺点:需要全部搜索)
3.分割(如何处理放置后块中的剩余部分)
分配整个空闲块会导致内部碎片。将空闲分割区分割成已分配快和新的空闲块。找不到合适的空闲块会合并物理上相邻的空闲块。若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块,分配器调用sbrk向内核请求额堆存储器 并将存储器转化为大的空闲块,将它插入空闲链表总并将请求放置块中。
4.合并(如何处理一个被释放的块)
空闲块太小不足以使用的现象叫假碎片。可以通过合并相邻块来解决。合并有==立即合并和推迟合并==。
自己的简单实现
GNU malloc(分离适配的方式实现的)
brk 与 sbrk
int brk(void *end_data_segment);
void *sbrk(ptrdiff_t increment);
- brk(堆的当前最后地址),就是动态内存分配当前的终止地址
- brk sets the end of the data segment to the value specified by end_data_segment, when that value is reasonable, the system does have enough memory and the process does not exceed its max data size (see setrlimit(2)).
- sbrk increments the program's data space by increment bytes. sbrk isn't a system call, it is just a C library wrapper. Calling sbrk with an increment of 0 can be used to find the current location of the program br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