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说唐诗宋词的书,很多,我看过一些,其中最爱读的是叶嘉莹的作品,基本读完了她所有的作品。她讲解诗词,细致入微,好像那些诗人词人就是她的亲密朋友,也是读者的朋友,她在跟你唠嗑,唠我们共同的那些朋友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波澜,但你会沉迷在她百科全书似的诗词知识和容量中,听完之后,仿佛你对那些朋友也知根知底,了如指掌了。
而看蒋勋的文字,他更注重用自己的生命的体验和美学的主张去轻松地让你建构起对某个诗人或词人的印象,当你发现时,已经深深印入你的脑海。这么说吧,就好像你跟着他一道春游,一路上都是小花、小草、小溪,你就一直就这样走下去,穿过清新又芬芳的小道,顺着小溪而下,本来就是一种诗意,但他还是会在你不经意间用金句把你眼前的美景画龙点睛,给你惊喜。几年前,第一次读他的书是《蒋勋谈莫奈:光的追随者》,被印象派莫奈圈粉了。第二本是《蒋勋说唐诗》,后来才知道,它还有姊妹篇《蒋勋说宋词》。
走进《蒋勋说宋词》,你首先遇到的是蒋勋的趣,他应该是一个很乐意发现生活小趣味的人,于是,在词的世界里也在尽兴地谈趣。
有趣之一:唐诗变成宋词的过程,就像在唐朝后期,大家都在那儿学李白,学杜甫,始终在模仿,没法去超越,这时,一个学生累了,想逃学了,逃到卡拉OK厅唱歌去了,而这个人大概就是词的最早创作者。
有趣之二:他说,你不要以为宋朝没有人写诗,写诗的多得不得了,他们的诗比词还多,可是诗的成就却没有词的成就高。
有趣之三:作为词来讲,它应该有一部分是文学史的部分,一部分是音乐史的部分,可是音乐史部分能够找到可唱的部分已经很少了,而属于文学的大部分都还在。
我想说,更有趣的是,你跟着他一起乐,乐完之后,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思考这些有趣的现象。
有趣之四:李煜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境遇之变伴随的是词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转变,境遇之变是不自觉的,词的境界的转变也是不自觉的,而他的词里边始终不变的是他的真性情。你看无论是作为后主时的“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的享乐与奢靡;还是怆惶出逃时的凄凉与苦涩,“几曾识干戈?”“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还是那沦为阶下囚时的肆意表达的故国之愁,“胭脂泪,留人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蒋勋认为,他前半生面对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是诚实的;亡国以后,他后半生的哀伤也是诚实的。
他最激赏的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蒋勋说这是后主悟出的关于他生命的最后的谶语。后主在北方的监狱里,一遍又一遍地述说自己对南方的故国之思,这不是一种真性情吗?他何曾想过,这样会招来杀身之祸?他一直都是个孩子,不谙世事的孩子,但亡国让他体验了从繁华到幻灭的生命历程,他只是自始至终都在诚实地表达自己。而这,蒋勋和王国维是一致的——真性情是文学创作中最动人的部分。
在《蒋勋说宋词》里,遇见范仲淹,遇见完美人格。说起范仲淹,最先跳入脑海的是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的确,在政治的世界里,这应该算得上一种圣人品格了,神圣到没有自我,无喜无悲;而再读他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里,我们读到的既是一名带兵戍边的将领壮志难酬的悲壮,也是一名普通士兵思家不得的感伤。再看他《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里他俨然一个多情柔软的男子,正在在饱受相思之苦中极目远眺。这些看似分裂的个性,在范仲淹的身上实现了一种和解,蒋勋说,当这种分裂达到和解时,反而是一种完美。当然,在政治的世界,功名的世界和情爱的世界里,都具有着理想的人格,这些理想的人格和谐的融入一个人身上,还有谁比他更有魅力呢?
可宏大可入微,可刚可柔,可国可家,可庄重可深情,可志在天下,可只念一人。
心向往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