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行都会提前看好路线,然后按照既定路线直接走,这次从厦门回来,本来想按以前的方式坐地铁再转动车然后公交或者滴滴。
结果下了动车,突发奇想想直接坐直达公交车,图方便,然后绕了一圈路找到公交站台。
等了将近一个钟,都没等到也自己想要的那班公交车,那会天气34°,而我又是一个怕热的人,汗哗啦啦的往下流,我喝了一整瓶水,依然觉得口渴难忍。
而这一个钟里,我看了N+1次手机,后悔了无数次,明白了三个道理:
01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设置方案B
我的习惯就是按照地图搜索最顶端出现的那一栏,那个选项通常是地图推荐的最优选项,而我今天就栽坑了,直达的那班公交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没有。
而我又不懂得变通去坐其他需要换乘的公交,或者说我觉得我自己已经等了那辆公交那么久,再坐其他的,万一那辆来了呢?
沉没成本效应,我把那些已经支出的不可回收的成本当成成本来比较,最终让我等了一个小时,不愿意去找其他方案。
可实际上我完全可以设置一个计划B,假设计划A在我预定的时间内没有达标,那也就立马启动计划B,但是我没有,所以最终导致了我等了一个小时,才设置计划B然后多花了一倍的时间。
凡事预则立,多做一个计划,让自己在被动的时候也能够掌握自己。
02 犹豫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心血来潮的时候,有时候这些突发奇想会让我们收获到意外的小确幸,但有时候真的会让我们抓狂!
就像这次坐公交车,我真的就是临时决定,然后拖着箱子噔噔噔就跑去等车了,结果等车的时候,快热化了,无数次后悔自己为啥要跑来等不知道啥时候到的公交车。
其实这时候,我还有两个选择,一是重新按原计划进行,二是快速设置一个计划B。
我就在那犹豫,最后决定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我发现人真的都会很纠结,例如买衣服,晚上的时候跟舍友逛街,试穿了一条裙子,吊带的,我挺喜欢,她俩也觉得好看,可是我就是觉得有点露,不知道什么场合穿,但是又挺想要的,最后没买。
结果回来的时候,心里后悔了。
就是,有时候我们做的决定跟自己的感受可能不一致,但是这个时候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做人做事,都是一样。
其实到最后,会感叹自己的金钱观,如果我一开始选择直接打车,那我早就可以回到并且休息一会儿,不至于拖着个行李箱来回折腾,可是一想到打车钱都够吃一顿烤肉了,就觉得折腾会也没啥。
可是不应该是这么算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喜好,只要自己舒服就行,所以以后出行按照自己喜欢的来就好,无论是飞机火车还是地铁公交。
我们总会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见到自己想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