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对别人的方法论,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1.我的方法论可以替代他的方法论,让大家伙更好;2.我有建议可以改良别人的方法论,让大家伙更好;3.我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我了解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就行了。
以上三种处理方式都可以使用,唯独有一种态度是要警惕的,即——我没有什么方法和建议,但我也不服其他人的方法。
对于我分享的读书方法,喜欢就试一试,不喜欢就忘掉它。二者皆是有智慧的做法。
其次,至于你所说的“附加文本”,从事实来说,本身一本书就注定了有四类人和他高度相关,即作者、译者、评论家(批评家)、读者。任何作品都离不开这四类人,只是越来越少有人会提及中间的两类:译者和评论家。
如果你不懂作者当时的语言环境,谁能同时直接看懂托尔斯泰(俄)、曹雪芹(中)、莎士比亚(英)、源氏物语(日)、普鲁斯特(法)的书?译本不就原著是最完整的“附加文本”吗?译者不就是最直接的评论家吗?读者和作者在作品上的直接对话,少之又少。一个人总不能永远只看当代中国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