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王芬霞是个高产诗人,每天写诗晒朋友圈。她的定力来自诗歌,“把每天的日子过成了诗的样子”,人们常说的这种状态,王芬霞是真的做到了。但凡不是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短短四年中连续出版4本诗集。
“挑起黄河做扁担/一头挑着高山/一头挑着大海”(《黄河儿女》)植根于深厚沃土的河流,生命葳蕤才能枝繁叶茂。还有《被月光洗净的河流》《水中的老街》等,映衬着高山仰止,大河奔腾的背景。沿着清晰的这条诗人的根系所在,与我走过的路有一段重叠,因此读她的诗歌使我总能找到共鸣,呼唤我的记忆。诗歌引起读者共鸣,是作者的能力。这种能力常常被称之为通感。言他人所未言,抒前人所未写,而且能没有损耗地传递到对面的心里,这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感觉。我始终这么认为,诗歌舒张的缆绳,就这样拴住读者飘忽游弋的行走,点亮全诗的眼睛。
王芬霞的诗是大气的,这使身为女诗人的她显得与众不同。她的第四本诗集《一窗明月》(敦煌文艺出版社),有着男子汉般的豪迈,即便写的仍是人间儿女情长,摆脱不了人之常情的题材,却依然在充满温婉的情愫中有扣响金石之声的质感。这或许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关:出生在陇上河西走廊,自小对“边塞诗”耳濡目染,吮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歌营养,那种大漠雄关、金戈铁马的豪迈与雄浑壮阔,继而注入了她诗歌创作的底色。
她的诗里还带有乡愁的哀怨,整体淡雅抒情,基调伤而不悲。如《远嫁》等怀旧诗篇,依然占据诗集较多比重,都与个人经历和体验有关。“风/一遍遍阅读古巷/漂泊的云/投下了斑驳的影子/小巷的墙壁/挂满了历史的尘埃/一棵老树/根 扎进了墙壁之中”(《古巷》)“伴随太阳旋转/伴随月亮旋转/悠长的日子/一圈圈旋转/水磨把粗糙的日子磨平”(《故乡的水磨》)
尽管作者在诗中并未明说故事缘由,而是含蓄地有节制地抒发,能透过字里行间捕捉到蕴含在诗作的情感:那是她的人生阅历,感受得到其中的依依不舍,即便是忧伤的,那也是甜蜜的。如今沉浸于读写生活,据我所知诗人的生活是幸福的,只是诗人留恋挥之不去的过往。回望旧时的时光,带着回忆追溯甘苦自知的感悟,而那片回不去的故乡与亲情是值得怀念的。“那些密密麻麻的信/被风翻动/也被阳光阅读”(《叶子是树木写给大地的信笺》)
不管怎么说,王芬霞的诗歌有许多诗眼的骨骼在诗里支撑,里面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浪漫主义的元素饱含于其中。“那缕光/正在修补不完整的事物。”(《一缕光在夜幕前冷却》),对渐行渐远的亲情碎片在诗里得以拼对复原;如“曾经的岁月/你每次见到我/总是微微一笑/我与你/是彼此的影子/不离不弃”(《你的身影 你的微笑》),往昔的记忆并未走远,灵感随时都会登门造访。
听从内心而动笔,为自我而写作,这点对诗人以及诗歌而言,显得难能可贵、尤为关键,她决定着诗人创作能走得多远。王芬霞通过不疾不徐的叙述,貌似漫不经心地自然吟诵,落脚于故乡的土地,自然而然的流露真挚。“历史的古道/一阵马蹄踩碎了另一阵马蹄/一声叹息淹没了另一声叹息/山丹花/马蹄下盛开的花/回望山丹/她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抑或/是一匹飞奔的马”(《山丹》)
对于流逝的岁月,王芬霞这样写道:“没有谁/会站在季节之外”(《秋的幕布》)。的确没有人,能够置身世外,站在季节之外。身临其境地抒写生活的给予,“我在场”——诗人沿袭自己惯用的笔触,记录季节更迭,岁月流转,文字间淡雅的忧伤,洋溢清浅的欢喜,化作了然于胸的把握。通过低吟浅唱,她面对不曾远去的故乡,站着不动声色地在场,将情感放置于生活的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