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营销的视角下,高速服务区本应是展现地方特色与服务品质的重要窗口,然而现实中,其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却令人咋舌。前一段时间引发广泛关注的扎轮胎事件,即便有人试图为其开脱,却也无法掩盖高速服务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乱”“差”“脏”等乱象,这些问题愈发凸显,“雷人” 一词虽具互联网色彩,却精准地描绘出了其令人震惊的程度。
倘若仅将责任归咎于个别“坏人”或“坏店”,那无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高速服务区这个特殊的运营环境。消费者一旦驶入高速,便仿佛被迫进入了一个“封闭渠道”。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加油、修车、餐饮等消费活动几乎成为必然,而这也为部分不良商家宰客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高速服务区的各项消费中,加油服务相对来说是消费者接受度较高的。高速服务区内的加油站多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品牌为主,其油品质量通常能够得到保障,价格也与高速外相差无几,甚至完全相同,因此顾客抱怨较少。
但高速超市和餐厅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就高速超市而言,同一品牌、同一产品SKU,其价格常常是市内超市的3倍以上。以伊利巧乐兹雪糕为例,在市内普通超市价格一般不超过4元,而在湖南的某个高速服务区超市竟标价15元。如此离谱的价格,也难怪超市里顾客寥寥,售货员数量甚至超过了顾客。这绝非个例,自驾游的朋友们都深有体会,各地高速服务区超市大多如此。
再看高速餐厅,更是问题重重。几乎所有的高速服务区餐厅,尽管分布在数千公里的广袤区域,跨越众多省市,但80%左右的商品雷同,价格更是一致出奇地高昂。牛肉面、小笼包、烤肠、肉夹馍等常见食物占据了菜单的主导。设有自助餐的餐厅情况稍好,这也是为什么有自助餐的服务区餐厅生意相对过得去,而没有自助餐的餐厅则门可罗雀。
近年来,餐厅的情况虽稍有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许多顾客大包小裹地自带食物在餐厅区域就餐,尽管餐厅设有“把自带食品产生的垃圾自行带走”的提示牌,却依然无法阻挡顾客自带食品的热情。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顾客自带的食品大多在旁边超市都能买到,自带的桶装方便面在开水区就能轻松“变身” 为一份“美食”。这无疑是对超市和餐厅经营模式的一种讽刺,超市老板们着实应该反思,为何要将顾客拒之门外。
长期在外奔波的人,尤其是长途司机,其实并不愿意顿顿吃方便面,毕竟方便面于胃而言是一种负担,很少有人拥有“铁胃”。如果超市里的食品价格合理,销量至少会翻几倍,如此一来,利润收入必然比现在坐以待毙要好得多。就像笔者亲眼所见,一位来自北京的自驾游朋友,在餐厅柜台询问了每一个带“汤”的餐点后,最终无奈地回到车上取来一杯面。餐厅店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顾客在眼前就餐,却没有一分钱流入自家收银台,想必内心也十分无奈。
关于服务区的老板究竟是谁,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我们大概能查到高速公路所属的“集团”,但他们之间是何种关系,是直接管理还是承包经营,也不得而知。但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高速服务区的餐厅都理应成为当地特色美食体验基地。在这里,不一定要追求高额利润,但广告效应和口碑的树立至关重要。通过提供地道的地方美食,不仅能满足过往旅客的味蕾,还能让他们在短暂的停留中领略当地的饮食文化,从而为当地旅游和美食产业起到宣传推广作用。
同样,每一个高速服务区的超市都应成为特产展示区和体验基地。只要商品价格与市内相同,不仅能够吸引顾客购买,增加销售额,还有机会获得厂家的“广告费”“推广费”。因为顾客在休息时通常愿意逛逛,购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谁也不愿意在旅途中携带过多物品。
高速服务区的运营者们应该转变经营理念,摒弃短视的宰客行为,从长远的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出发,打造真正让消费者满意的服务场所。只有这样,高速服务区才能摆脱“丑陋” 的标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