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
——张爱玲
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
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
很多人只读到了她的悲惨,却不曾看懂她的高级。
懂她的高级,就应该知道张爱玲是一位爱美的女性,对旗袍更是情有独钟。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旗袍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主角之一。
《半生缘》中曼桢穿的是浅粉色的旗袍,曼璐穿的是苹果绿软缎长旗袍;
《色戒》中王佳芝穿的是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
《封锁》里的吴翠远穿的是一件白洋纱旗袍;
《倾城之恋》里白流苏穿的是月白蝉翼纱旗袍。
作品之外,生活中的张爱玲,对旗袍更是爱得深沉。幼时的张爱玲,身上还只是穿着继母穿剩的“碎牛肉颜色”的薄棉袍,那会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打扮时新的女同学和满大街穿着旗袍风姿绰约的上海女人,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她,这种自卑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赚钱买自己想要的一切。
在香港读书时期,她就将奖学金拿去买不聊做衣服,并乐此不疲。而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在港读书的张爱玲不得不返回上海,靠写小说为生。但是她的小说很快红遍上海滩,手头宽裕了些,张爱玲不仅能在父亲面前扬眉吐气,更能买得起她钟情已久的新式旗袍了。
这样一来,少女时期积压的购买欲更是一下子爆发,让她彻底变成了旗袍购物狂。
而此时,旗袍用上了西方引入的面料,使得裙身更为贴合,稍添性感。而改良旗袍也初露锋芒,夏装旗袍则被减省至无袖或短袖,衩高过膝甚至及臀,走起路来不时露出修长的双腿,性感又时髦,让一直爱美的张爱玲更是爱不释手。
“要想人家在那么多人里只注意你一个,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来穿。”张爱玲曾经和朋友调侃道,听这话的那人吓了一跳:“穿祖母的衣服不是穿寿衣了吗?”张爱玲答:“那有什么关系,别致就行!”
这位有想法又赶时髦的才女,她也不再仅仅是购买成品旗袍,而是开始亲自设计手稿,并将自己的手稿交给上海的知名裁缝张兆春先生缝制。对于自己的设计,张爱玲要求近乎苛刻,幸好张裁缝手艺高超又耐心,总能令她满意。
旧时的上海女人和自己相熟的理发师、裁缝师,感情很好,就像一对坚贞不移的朋友,一下剪刀就是一辈子的追随。张爱玲和张兆春也一样,后来张爱玲还为他的店取名为“造寸”,这也是当时上海最高级的时装定制店。
50年代以后,旗袍渐渐没落,但张爱玲依旧穿着旗袍大张旗鼓地参加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她气定神闲地坐在统一的蓝灰调中山装之间。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到了美国生活,后与大她29岁的剧作家赖雅成婚。赖雅多病,两人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爱玲也不忘用带花的被面改制了一身格外得体的旗袍。
病中的赖雅抚摸着爱玲身上的旗袍,笑着说:“你真美,穿上旗袍更美!”
1995年9月8日,75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罗彻斯特大道旁一栋普通的公寓内孤独离世。最后陪伴她的是一件磨破领子的蓝花旗袍,安静而优雅地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