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来到,到处是鸟语花香,一派春意盎然。春天甚是短暂,春天总是让人想起时令,吃的时令,诸多美味只能在春天才能吃到。
今天突然想到了儿时的春天家里都要做的咸鸡蛋。相比咸鸭蛋,人们对咸鸡蛋可能充满陌生,毕竟似乎从来没有见过卖咸鸡蛋的。但是对我而言,咸鸡蛋却是我童年的回忆,并且我认为咸鸡蛋的味道并不逊于咸鸭蛋。同样是白白的蛋清,黄黄的蛋油,入口之后软糯酥香,少了鸭蛋的腥味,蛋白又有类似皮蛋的脆爽,真是回味满满。
老家在北方平原,可能因为水资源并不丰沛,鸭子虽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一个村里可能也就屈指可数的几只旱鸭子,倒是家家户户都养着一群鸡,平时鸡蛋都能自给自足。或许这就是老家都做咸鸡蛋的原因吧,也算是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记忆中母亲做咸鸡蛋的方法很简单。冬天攒下一筐鸡蛋,农历二月便开始做咸鸡蛋,先用清水把鸡蛋洗干净晾干,再烧一锅开水,把花椒,八角等香料放进去熬煮一段时间,加上咸盐。等水放凉就可以腌鸡蛋了,一般把鸡蛋放进去,嗖一下就浮起来了说明咸度刚刚好。把鸡蛋放到盛有卤料水的坛子,上面再盖上盖子或者索性用塑料袋封起来,放到阴凉处静等就可以了。时间会慢慢赋予鸡蛋独样的滋味。
腌鸡蛋至少要等一个月,一般都是等到麦收杏儿黄的时候是最好吃的。每家的配料虽然都大同小异,但是最后的风味却各有不同,也都算别具风味。倘若加多了盐,最后的鸡蛋可真是能齁死个人,家里人或许会说是打死了卖盐的吗,虽是一分戏谑,但是鸡蛋是万万不会浪费的,不过家里的馒头或是米粥倒是吃的快了点。如果盐放的不够往往一坛鸡蛋都会变成臭蛋,只能丢掉了。有时候嘴馋了,也会提前拿出两个煮一煮,然而往往会很失望,因为未腌好的鸡蛋味道很怪,咸不咸,淡不淡,蛋黄既没有流油,而且蛋白吃起来有点像棉絮。所以,往往中间偷拿过一次就会老老实实盼着赶快收麦了能够大快朵颐。
小时候收麦还是需要人工收割,打场,用石磙子压麦,一连抢收一个多星期。学校会在麦收的时候放一个星期的麦假,这样小孩子也能帮衬着干些农活。家里的劳力都是连轴转,一日三餐都在麦场解决,晚上也要在麦场睡。这时候家里的小孩子就担任起送饭的重任,记得当时都是奶奶在家里做好饭菜,交给我和哥哥送到麦场。饭菜都很简单,无非是馒头,咸菜,再放几个咸鸡蛋,再拎两瓶啤酒,这就是那个年代最丰盛的午饭。
至今仍清晰的记得,空气中弥漫着麦秆的味道,树上的蝉叫着,杨树叶子子在风中扑簌簌的摇曳,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云彩,两个小孩提着篮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本文为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