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感悟,基本也属于裹脚布性质的絮叨,昨天吃过年夜饭,陆陆续续外地的同事回家,留守的继续干活,我也能静下回看这一年。抽取一年的一些感悟,作为这一年错错对对的总结。
带技术团队一起出差
供应商,客户,展会。北京,杭州,成都,广州,深圳,东莞,香港跟美国。我每次都坚持带一两个产品相关的工程师同事一起出门,宁可预算紧张一些,吃的差一些,也要让技术同事贴近客户,贴近用户,也贴近供应链。创业公司轻重缓急很重要,我相信世上有很多厉害的团队,但是做好一个产品,需要从根本上知道供应链能提供什么,客户需要什么,用户喜欢什么,高速迭代下的轻重缓急如果具体实施的技术岗明确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跟效率变化会很大。一年过去了,基本上每个同事都出了门,回来从格局上都有很大的改变,值得庆祝。
to c产品难不难
to c难不难,真的很难。仅仅凭借一个好的产品,是没办法让公司成长起来的。今年的环境特别差,所以做消费产品的,必须要供应链配合,渠道客户愿意卖,用户愿意用,才能有那么一些成功的机会。
to c既然这么难做了,为什么我们还要选这条路。因为我清晰的记得,两年前去一个国防背景的公司讨论技术合作,他们老板是两个强背景的教授,项目一年四季不断,聊天的时候,得知他们内部悬赏五十万现金,给能提出好产品建议的员工。每个技术人员,其实都有一颗做产品的心,希望自己做的东西能被广泛的应用,认可。
现在已经过了那个有好想法,好产品,众筹成功,经销商上门,大卖的年代。众筹等于预售,等于社交媒体扔广告。宣传上获取用户的流量越来越贵,能卖货的头部渠道越来越集中,供应链上很多有稳定出产能力的工厂都转型做拼多多,名创优品或者亚马逊大卖家的定制加工业务,创业公司或者小业务如果没有打动他们,接都不接。产业竞争上,大公司在这个经济形式下也缺乏高增长,所以只要需求是硬的,再细分的领域,都会进来一大批玩家。每一步都很艰难,每一步都要踩踏实,如履薄冰。
社会招聘
曾经我们的创始团队都认识五年以上,一同创业也两年多了,社会招聘我们真的不熟悉,这里给boss直聘做个小广告,我们招聘至今,只为了热门职位花过二百,没有找过猎头也没有上学校托教授给学生。整个招聘流程随着两个产品技术线的进程大概持续了五六个月,一共招聘并稳定了六位新员工,基本都是专业擅长并且复合型的适合创业公司的人才。
招聘方面,我们做了一个打分评价表,从家庭背景到院校专业,项目能力跟经验,工作态度,性格合群程度跟对做自己产品的饥饿度。集中看简历那段时间其实占据了我工作以外的全部时间,有一两个月基本从晚上八点一直到凌晨两点。对于我们这类不做PR的非明星创业公司,投递上门的简历基本都不是需要的。只能主动出击,去搜索,每天关注这个岗位出来了哪些人,然后主动去沟通,我记得大概看了两千多份简历,沟通了四百多人,面试了五十来个,最后才有的这六个从价值观到业务能力,薪资都必备的新人。
价值观跟团建
港片里有一个经常提到的关键词就是底线,我们的底线就是负责,虽然经常加班突击无法避免,但是每个人这一年基本都做到了高效工作,对自己的任务负责,对同事负责。
思想上,初期每周二我们有晚间分享,每个人都要讲一讲擅长或者兴趣的地方,自己准备ppt,有人讲专业知识,有人讲心理学,这样几个月下来,大家都知道认可了互相,除了工作交集以外,也有了一些别的认知。
身体锻炼上,我们楼下有球场,每周基本要打三场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五对五全员半场,包括公司唯一一个图像算法妹子。不打养生球,经常赌饭跟奶茶,对胜利很渴求。一般四点到五点人最头晕脑胀的时候下楼,打完上来聊会儿产品进展,吃饭然后开夜班。已经大半年了,随着磨合跟默契,慢慢我们也能赢过园区里的大部分散客队伍了。程序员是慢性健康疾病高发人群,这一年的高强度工作,很少有人生病。
做产品的公司是否需要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可大可小,可以由创始人来做,也可以由测试工程师来做,也可以由设计师来做,甚至我觉得团队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真的达到这一步我们花了一整年,有时候让一个做细节的工程师看到全局很困难,所幸我们的产品研发很难,有够长的团队磨合时间去培养每个人的产品观念。这一年,每个人都读了梁宁的课程跟索尼的历史。开发途中,工程师们也持续出门对接产业。所以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对全局有了比较好的把握,这时候产品经理对于我们的价值仅仅就是一个写管理文档跟任务看板。
运气,努力跟信心
我一直觉得运气挺重要,接触越多人,自身的圆越大,越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厉害的团队,在跟你做着一样的事。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规律,生产力的某个节点的进步就算在信息封闭的时候也是几乎同时的,比如两千多年前罗马的陶跟我们甘肃的齐家文化陶器在纹饰跟器型烧制过程中都是接近的。你觉得辛苦能解决的事情,加班能解决的事情,别的团队也能解决。这时候就看目标是不是真的很远大,能不能持续的在竞争下占优势,劣势交替的时候保持住信心。创业团队最终能不能跑出来,努力只是基本因素,运气跟信心真的很重要,这个不是几篇成功分享文章就能学的到的,战国初期无敌的魏武卒也是运气时机跟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
创业路上的朋友
创业几年,认识了一些好朋友,都是四散各地两三年还保持着联系,不一定有利益关系,但是定期会想起彼此,交换下信息,互相帮助。当然,基于我们的体量,都是朋友们帮我们的多一些。朋友会跟你说真话,朋友会想办法帮你,创业这条路上,噪声太多了,各种路演,各种会议太多,各种不具备独立分析能力的媒体太多,各种跟风不靠谱的投资人太多。团队也好,创始人也好,都很容易被噪声蒙蔽。创业是一个需要把最大力气放在一个最小的点上钻下去的过程,朋友也是,在精在久在用力,不在多。
专注坚持的收益
第一条,就是听过你的朋友都知道你在做这行,这么多年还继续在做,信任度比他接触一个新认识的人要高很多。
第二条,优秀的朋友是会成长的,今年是产品经理,明年可能是产品总监了,过两年可能是vp了。今年分析师,明年总监,后年可能就新基金合伙人了。坚持下来并且不断在改变创新,欣赏我们的朋友跟贵人就会越来越多。
第三条,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跟风口跟时间赛跑,风是追不上的,只能从能买到的菜里做出一桌美食来。近十年来失败的中国男足国家足球队很好的诠释过这一点。不少创业初期认识的活在朋友圈的创业者,从vr ar到ai到区块链,现在又转型做企业服务,至少据我所知,为了追风口或者为了创业而去创业的,到现在,没一个像样的。时间会给我们收益的,或多或少,坚持就有笑看风云的一天。
家人
写到这里有点沉重,这一年相信团队每个人都觉得亏欠家里人很多,除了新人,老伙伴们都已婚已育了,这一年大家都太辛苦了,已婚的基本在上海的也都是周末才有半天一天,未婚的基本公司就是家,根本没机会恋爱找对象。
拿我自己做例子,孩子刚满月,太太鼓励我自己既然有想法,又都是老朋友,去创业做做试试看,一尝试,就直到今天。儿子会走路的时候我第一次去CES只能在视频里感受他的人生第一步,今年1月5日他三周岁生日,我当天还在CES。太太的工作室搬迁新老房东一堆事还有几货车的东西,我除了假日做做体力劳动,也没帮上忙。丈人丈母娘带孩子腰腿疼麻木一天下来几乎无法躺平。有时候真的迷茫我们创业除了完成一个理想以外,就是为了家人生活能更好一些。现在形势差,图像算法跟传感器,深度学习这块却是人员紧缺。团队任何一个人跳槽都是翻倍的工资,结果所有人的经济条件没改善,在家人身边的日子却一天比一天少。陪伴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有时候只好忙到困的不行就去睡它一觉,不去想,在家的时候好好表现。
最后李白四句诗结尾,赠给团队,家人,投资人,客户,供应商,媒体,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朋友。这个显得困顿艰难的一年,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们在路上,也相信能改变一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