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大一到大三,从成果上论,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产出,仅仅是多了社团的参与经验,学会了公众号写作等通用软技能,而自己的自我管理其实是很模糊的,因为没有目标,对自己的时间掌控也没有一个明晰的探索过程。
于是每天宇宙分配给我们的24小时,1440分钟,常常是不经意便流逝了。而放假前给自己设定了三个小目标,发现仅启动了一个,而有2个连启动都没启动,于是便萌生了探索“个人管理”这个边际成本递减的通用技能。
也想要试着从“信号”的角度切入,把“个人管理”给拆解,试着分析一下。
首先回到信号的定义,回答信号是什么?
百度百科对信号的定义是这样的:“信号是运载消息的工具,是消息的载体”。
那么结合个人管理,定义一下个人管理。
个人管理,实际上是管理一个人的想法(愿望),情绪,身体状况。
根据这个定义,那么管理个人,则是管理一个人的想法,管理一个人的情绪,以及管理一个人的身体条件。
用“管理”这个词语,暗示着对象本身是可以更好,即有一个理想标准。
将两者结合,定义一下“个人管理”中的信号,首先先看看人作为一个系统,日常发出的信号是什么?
从黑箱的视角看,系统只看“input—process--output”。
人的思维惯性,是通过一个人output 来反推他的Process和input ,那么这个时候信号,是一个人的行为。行为,是一个人在当前场景下思维和情感与身体三者结合的产物,湖畔大学著名产品经理梁宁说过:“一个人的日常状态,揭露着这个人作为系统的输状态”,我们最日常的行为,作为一种最直观地信号,暴露于我们周围人之下,揭露了我们的眼界和修行。
而行为作为信号,我认为有下面的特征:
1.“行为中发生时流露的情绪”
2. “行为结束时产生的影响效果”
3.“影响效果与标准对照分析出的行为的合理性”
那么“反思”,则是通过对比我们行为信号与标准,来调整我们的”input 和process”,于是“吾日三省吾身”按照“忠,义,习”几个标准来不断反思更正,其实是个人管理最朴素但最有效的行为,因为最终“个人管理”这回事,即便有人强逼,自己不动手,通过行为信号反馈并修正,还是没办法获得成功。
分析情绪发生原因,分析行为影响效果,分析出与理想情况的差距。
那么需要提前做的是,先确定理想情况的标准,划定界限,这样才能有效合理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