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某人出去散步,尽管有目的地,却还是选择了河边崎岖的路,因为崎岖所以也多了不少的乐趣。
桂林的冬天,没我想象的暖和,天是灰蒙蒙的,说实话我已经许久没见过太阳。没什么风,河面安静得很,就像它看不到的水下一样。没有鸟叫,没有阳光,只有依然绿的幽然的树,在提醒我,这不是北方。近岸的地方,生着一簇芦苇,毛绒绒,在清冷中显摆着。某人探着裹得圆滚滚的身子,用没技巧但惊险程度满分的动作,愣是扯了一根,在手中把玩着。
走了没多远,看到两个大妈,手里各拿了根棍子,棍子的前端绑着网,在河里捞着东西。仔细端详,才发现,靠近岸边的地方,有许多死掉的小鱼,星星点点绵延数十米,鱼肚白与灰绿的河水形成着对比,算不上触目惊心,却也让人心里不那么是滋味。好奇着,鱼是怎么死掉的,也好奇着,大妈们捞回去做些什么。
一个大妈拿了一根长一点的棍子,所以射程要远一些,捞鱼的速度也快一些,跟在身后的大爷手里很快就装了大半塑料袋。另一个大妈,用的是桶,渔网也短一些,只能够到近一点的鱼,但她却不急于出手。仔细观察她桶里的鱼,才发现,不多,但那些鱼还没有死掉,还偶尔伸伸懒腰,摆摆尾。于是跟某人,好心的提醒她,哪里有还活着的小鱼。还跟某人商量,去超市买一瓶饮料,用瓶子救几条小鱼回去,却被用“不想给它们处理尸体”拒绝了。
跟路人搭几句话,搜索着鱼的死因。大妈们给出的答案,是饿死的,与冻死的。作为来自北方的,冰上行走过的人,显然不能够接受,却也不能够追问。不过一个大叔,即使面对我的追问,也似乎给到了一个,近乎专业的回答。“那些鱼是罗非鱼,是热带鱼,冬天冷就冻死了。”“这是人工投放的,大概今年五月份投放的吧,放了几十万”“政府投放的,用来清理河道”。听完这些,一个成语在脑海中浮现,以身殉职。
多么,可敬的鱼。
就在我想着这些的时候,我听到了大妈之间的对话,当用剪刀去头去尾,跟油炸冲进我的耳朵的时候,我开始后悔了,我刚才的好心。
我喜欢鱼,也很喜欢吃鱼。能欣赏鱼在水中的自在而完全不去思考如何烹饪,也能在餐桌上大快朵颐而完全不在乎它之前的洒脱。我想了想,我喜欢鱼,是因为,我们很难跟鱼去亲近,不会像抱着猫那样。而距离产生了美。也可能是,它与我们来自不一样的世界,陆地与海洋,或许大爆炸之前是一家吧。它们是水中的人类,创造出无限可能,比如,大的极致,多的极致。
可喜欢,也就只是喜欢。事实上,这次散步的目的,就是为了去吃鱼。在饭馆里看着水池里游动着,硕大的,圆滚滚的鱼。我没办法把它们当做水中的人类了,因为只有生命垂危的人,才需要输氧。很美味,尽管调料完全覆盖了鱼的鲜美,可是谁让调料才是人的智慧。
往前走着,有着更多的捞鱼的人,也有着更多的“功成身退”的鱼。某人,玩够了手中的芦苇,把它扔给了另一簇它的同伴。我想,腐朽在同伴的脚下,是一个好的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