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作者舒明月对自己的评价:文字老饕,他对华丽的辞藻和绝妙的文笔孜孜以求。从她著作《大师们的写作课》中就能看出来她对遣词用句的潜心考究。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讲如何提升文笔的,理论结合实例,对现当代经典的汉语作品进行解析,指出他们好在哪里,槽点又出在哪里。
从本书的语言风格看得出作者有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也承袭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笔法,古风古韵浓厚。文字密度较大,用词力求精准,不落俗套,确实不是她所排斥的,主流文坛那种不假思索如打开水龙头般哗哗流出的无味文字,值得反复品味琢磨。
但是,作者所追求的这种古风古韵的文风,属于阳春白雪,适合有一定文学积淀的读者或者作者。对简单的追求畅快,热闹的大众媒体,追求阅读量才是王牌。这本书是必须慢慢读,细细品,单求速度,是读不出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字里所梭织出的提升文笔之法。
本书对好文笔的定位是:精准,有新鲜感,画面感,音乐感。其中音乐感最不好把握,不易察觉,因为它在文字中是含而不露的。深究下去,这需要音乐学上的节凑与旋律的抑扬顿挫,汉语言文学中音韵与形式的错落有致。个人感觉音乐感最需要敏锐的感受力。有时候读到一篇文章,就算没有巧妙的构思,深刻的意旨,华丽的词彩,但是读起来就是感觉如诗歌般朗朗上口,令人全身无一处不妥帖,如春风拂面,沐浴阳光,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作者在书中提到,处理语言时,必须沉静下来,研究语言的质地,思忖如何织染,剪裁,链接。其他的如修辞手法,意象创造,情感流动等文笔提升之法,都来自于对语言的处理和运用。但是这个功夫不是朝夕练就的,所谓功夫在诗外,想让自己的文字也能花团锦簇,要注意平日里多关注自己的感官,练就敏锐的洞察生活与世事的能力,学会深度思考,再将所感所想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
享誉文坛,粉丝无数的冯唐,在作者看来,其文风犯有无节制的弊病。症状之一为,语言聒噪无节制,情节枝蔓无节制。一说一长串,驾轻就熟,手到擒来,但是绝不删繁就简,一定要把想到的词汇或意象一股脑堆出来,有相声贯口的节奏出现。比如暗娼比理发店都多,赌场比旅店都多,帮会比学校都多,土豪比街道都多……
读着的时候不觉,经作者这么一说,确实有杂技演员炫技的嫌疑。但是也有很多读者欣赏这种风格,觉着读着挺顺口,也就不往繁杂与节制方面想了。但是,既然作者提出来,在写作过程中还是要警惕,能用一个词,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要堆砌上大量华丽丽的辞藻,句式。这背后其实隐秘着一种小心思:卖弄文笔,不写出来生怕别人看不出来你肚子里积累了多少好词好句。
在节制这一点上,应该多学习阿城,真正做到了绝不啰嗦,大工不巧,精炼洗练到极致,又不失新鲜,生动,妙趣横生。
众多文字当中,动词的活用最能体现出文笔的精妙。作者拿严歌苓的文章举例:老式电话铃回声四溅。溅子用的妙,给视觉以强烈刺激;他讲下巴往前一伸,表示不懂。聊聊几个字,就把一个人的神情鲜明立体地刻出出来,极富有画面感。喉结大幅度升降,由内向外的写法,将看不见的心理状态通过看得见的动作表现来,体现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强悍的笔力。
很多写作者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在下笔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套用过往文本。就是曾经读过的文字,学到的知识,经年累月之后积淀为自己的素材库,包括语言资源、笔法风格等。写作的过程就是调取这些积累和经验的过程。在写作之初,这是自然而然并且是最重要的写作资源。
作者同时提到,笔力的提升是写作中自我意愿与过往文本抗衡的能力。一个作家的进步,意味着持续地增强力量,扫除过往文本的阴影,扫除陈词滥调,不断地接近生活,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写作文风。
在本书最后,作者总结出了一个“文章四有”的说法,分别是有趣、有用、有料,有力,按理解难度由易到难排列。
有趣是硬通货,所有人都爱看幽默诙谐、促狭、逗贫损的文字。这是一个可以通过可以练习习得的技巧,最好的方法将读者视为情人,有一说一,不遮掩不矫饰,无拘无束,自在地去写。
有用,是当今网络写作时代今后的主流之一,也就是大家说喜爱的干货文。在这个全民焦虑大潮下,任何有助于更好地成为人的文章,都很受欢迎。
有料,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细节,这个需要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与表达。
有力分为审美的力度和情感的力度。美打动人心,创造美的技艺可以学习,但这个更是急躁不得。美感的鉴赏力,可以依靠广泛阅读经典作品提升,想更有效率,读好的品评和文章解析以及跟从好的老师也很有必要。
除了以上文笔提升法,作者还在书中讲到如何描写颜色,萌物,童真,容貌,情色等内容篇。技能篇部分就是具体详细讲解文笔是如何通过阅读提升出来的。
这本书是可以放在床头柜,时不时拿出来仔细鉴赏、琢磨,集实用与文采于一体的书。能看出这本书作者是费了苦心,酝酿之后反复斟酌后写出来。为她的这份精心与苦心点五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