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和白云结婚
我们欢呼着
去捡他们洒下的
喜糖
——五村中心小学 三年级(3)班全体同学
这是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第三集“长大”的开篇,故事讲述者王耀庆带着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受,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首属于孩子们的现代诗。
对,这是孩子写的诗,现代诗。可能看到这里,就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写诗啊?中考、高考的语文作文又不能写诗,不是有一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吗?现在升学压力这么大,还是乡村学校,升学率更低,为什么不好好教孩子们应试科目,浪费时间在没什么用的诗歌上呢?”
的确,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那张决定语文分数的试卷上总是会出现这样八个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那,到底为什么孩子们要学写诗,上诗歌课呢?也许,看了这集33分钟的纪录片,那些孩子们会“告诉”你,他们为什么要学诗歌?学诗歌到底有什么好处?
这集“长大”聚焦于两个上刚上初一的孩子——施应锁、穆庆云。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诗歌对这两个孩子的影响吧!
施应锁,12岁,镇上漭水中学的一名初一学生。因为山路远,12岁的他,只能住校,去适应集体生活。较之于其他同龄孩子,施应锁身形比较矮小,性格也比较闷,不爱说话。在班级里,他总是默默不说话的那一个。
纪录片记录了施应锁所在班级的第一堂户外诗歌课,老师鼓励着孩子们通过用叶子卷起来的小孔看远方,并用看到的事物、景象作出人生的第一首诗。
到了分享环节,一个又一个,孩子们用自己的文字写出来自己的第一首诗,并且勇敢地将它公之于众。但,到诗歌课结束,施应锁也没有写出他的第一首诗,他一直沉默着。直到......
坐完大巴,走完山路回家的施应锁,一回家,就牵着他的小牛出发了。但这一次上山,和之前,有点不太一样——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文字去表达。
他抬笔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
闭上眼睛的时候
我看到了 绿色的风
它抚绿了山林树木
烫金了我的小牛
亲吻了家里的白墙
染黄了阿爹的苞谷
但 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
告诉你
但正如纪录片里的讲述,“对于诗歌,这里的大人们除了支持和反对,更多的是——无所谓。因为,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在外地打工,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
施应锁的同班同学穆庆云,12岁,却在两年前,她10岁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生活。
她的父亲在她4岁的时候车祸去世,母亲为了供她与姐姐读书,去广东打工了。4年前,她家的老房子被山体滑坡冲垮了,她母亲又四处借钱建了房子,为了还债,常年在广东的工厂打工,即使是过年了,也不回来。她的姐姐上大学读了免费的师范,就这样,她一个人独自生活两年了。
放学回家途中买菜
在与母亲视频通话的时候,她说:“妈,我给你读一首我写的第一首诗歌。”
孩子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
因为 我是母亲的孩子
穆庆云忍着泪读完了这首诗,她的母亲也含着泪听完这首诗。她说:“女儿,真的对不起,你原谅妈妈好吗?”
“好”
泪,终究还是忍不住滑落了下来,滑落在母亲与女儿各自的脸庞。
原本安静的孩子,通过诗歌,找到了情感表达的密码。“其实诗歌并不能够改变什么......诗歌更像是一个翻译器,当这些孩子有感情的时候,他就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漭水中学校长说:“考大学,不考诗歌,但是,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是的,诗歌本就没有什么魔力。学诗歌,也并不能改变生活现状。但,诗歌能让我们表达羞于启齿的情感,能让我们试着去感受大自然的更多面。
他们说,“诗歌是一封信”“诗歌就像是一个垃圾桶”“它像万物”。这,也许藏着他们为什么学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