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感悟又来自于《老子心解》,先引用几句这本书里面的原话吧。
控制是来自自我,而修行是来自非自我;控制是支配你自己,而修行是去了解你自己;修行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而控制是不自然的;修行是自发性的,而控制是一种压抑。
控制有很多应该和不应该,而修行没有。
一个具有了解性的人,一个了解他自己同时也了解别人的人,总是会感到慈悲。他知道说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他知道别人为什么会生气,因为他知道他自己本身,当他知道他自己,他就能够知道所有的别人。
不,当你了解,每一件事就都自己就绪了,你不需要去遵循,它会自然发生。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感觉每一句都是那么的金玉良言,忍不住想要分享。
1. 大道至简,可是并不是那么多人都有留意到的
其实我知道,关于这本书,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就连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上周组织动力性团体活动的心理老师的时候,他都是抗拒的,他说这是一本准天书。
我不觉得它是准天书,它其实特别接地气,懂得的人自然懂,因为里面的很多话,当你真的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没有留意到。
当你发现我们在说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时候,我们是在控制,而控制是一种压抑,当我们说应该怎么样,无论是跟自己说,或者是跟别人说的时候,都会不舒服,因为我们在对自己和别人有要求,而什么叫要求,要求其实也一种控制,而控制是一种压抑。
更多时候,我们所理解的成长是在不断的控制下进行的。
更多时候,我们理解的爱自己,只不过是用各种“应该”来装饰自己的人生而已。
更多时候,我们抗拒去了解自己,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 信条,上面写着几个字:你不重要。
所以更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爱自己
2. 真正的爱自己是了解自己,而非控制
说说心理咨询吧。
当我们做咨询的时候,会被问到,感受,会被问到需求,为什么会问这些呢?
因为这些就是对自己的了解,了解自己最内核的东西,那个最内在的真实的自己。
“你有什么感受吗?你害怕了吗?你觉得羞愧吗?你很愤怒吗?”
“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吗?是头疼吗? 是胸闷吗? 是恶心吗?是身体发抖吗?还是别的感受呢”
“你需要的是什么呢?那你觉得他需要的是什么呢?”
以上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对自己的探索,都是对自己的了解。就连心咨考试的试卷上面,问的最多的题目都是这个来访者的躯体症状和情绪是什么?只是更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这些。
我们习惯性的用思维去分析,对外分析,然后不断的责怪自己,埋怨自己,对内攻击。
所以每一次我们做完咨询,内心都会无比的畅快,无比的丰足。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在探索自己,我们在了解自己,我们在爱自己。
我们是被咨询师无条件接纳的,我们是很重要的。
3. 自己成为自己的咨询师
只有不断的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成长。
咨询师的陪伴不会是一生的,而一个好的咨询师应该交给来访者的是让ta学会去探索自己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人本主义说人是值得完全被信任的,人是有无限潜能的,人是本具自足的,人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当我们学会了习惯性的去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熟悉自己的各种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以后,然后通过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在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训练自己,训练自己的自控能力,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训练自己的感受力。
比如感受在一个事件中,对方的需求,和我自己的需求,如何做到共赢。
因为这种感受需求的能力,真的是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去训练的。
就是《老子心解》中所说的,“一个具有了解性的人,一个了解他自己同时也了解别人的人,总是会感到慈悲。他知道说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他知道别人为什么会生气,因为他知道他自己本身,当他知道他自己,他就能够知道所有的别人”。
我们只有了解了自己,我们自然就知道别人的需求是什么了?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其实几乎都是相同的,需要被理解,被认同,被关注,被支持。
还记得老师精分课说的九个潜意识的需求么?就是这些。
不同的是,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方式不同,我们了解需求以后,我们需要不断训练,在关系中训练如何执行不同的方法来满足需求。
4. 当你了解,它不需要遵循,它会自然发生
当我们的情绪被解读以后,我们不需要遵循什么,情绪自然消失了。
当我在一个场合很紧张的时候,我说出了我的这种感受,我的身体放松了。
当我参加一个演讲,恐惧,焦虑,我说出了这种感受,我的身体也放松了。
当我们总是不断的做一些强迫性重复,我们让自己自由联想,想到小时候的一些原发事件的刺激,当这个曾经的事件被解读,我们放下了。
一切都是这么简单。一切的一切归结到最终都是四个字“了解自己”
《老子心解》读到现在,我似乎落地了很多。不再像开始那样的飘在空中,那样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这本书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
还没看完,但是现在的感受是越来越自由了……
是的,放下控制,让一切都按照它本真的状态去发展,就会是最好的结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