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今天的一段对话开始……
竹竹:我跑步是班上第二快的。
我:第一名是不是男生?(竹竹在咱们小区跑步已经是最快的了,可以跑过十多岁的大孩子,也能跑过我,我一直以为她能跑全班第一,所以追问一句。)
竹竹:是的。
我:那你就是最快的女生。男女身体情况不同,体育是要分开比较的。
体育好,这要感谢竹竹他爹的教育理念,他坚持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出去锻炼一小时,风雨无阻。有时孩子做作业拖沓、有课外班,如果不是对锻炼身体高度重视,很可能出现因为“体育老师今天有事”等各种原因难以坚持的。
他爹要求竹竹每天六点半之前必须完成所有任务,包括学校作业、语文和英语阅读、钢琴,否则就不能再做作业。"超过时间不让你做作业!"竹竹有几次都是求着做作业,后来就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了。当然这只是二年级,希望以后能保持。
想起最近竹竹数学第一次得了一百分(竹竹小学之前没有读过学前班,幼儿园在公立园没有任何超前教学,所以刚进学校前几个月学习有点吃力,甚至数字考过七十多分,把我整得一度有点焦虑),我准备夸夸他爹。
我:不错嘛,你主要负责的数学和体育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他爹:你负责的语文和英语也不错。
我:语文和英语是长期积累,暂时看不出效果。
他爹:我看她兴趣激发得不错,这是最重要的。
我:是啊,竹竹以前只爱看米小圈,除了米小圈看别的书都是在完成任务,给大人讨教还价,能少看就少看。最近开始阅读打卡,许下了年前要看四十本书的豪言壮语,加之她妈也更会选书了,确实兴趣很大,一个多月看了十多本注音读物。
他爹:其实我不想她太早得一百分。
我:为啥?
他爹:因为太早得一百容易引起分数焦虑,其实一百分和九十多分这些没有本质区别,差不多就行了,没有必要为了那一点点的区别搞得太累,要蕴藉力量以后用在关键时候。
我:哦……
学习,家长需要的是保护和激发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孩子自发学习,填鸭式的知识型学习,可以在学习很后的阶段根据需要,让孩子自己补充。
说白了,就是自我驱动+自我学习。报课外文化班,不仅是家长的“懒政”,还会有碍孩子建立自我学习习惯。时代变了,至少在我小时候那会儿,没有孩子是靠课外补课成为学霸的。
我们当然也会受环境影响,给孩子一些补充性的加餐(而不是超前学习,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学校将来会讲的,坚决不提前学。孩子有一阵子有点自卑,说周围的孩子都会乘法了,我们坚决不教,她只能用加法推算),学一学奥数、大语文什么的,都是要求孩子自学,实在不懂的,再稍加点拨,培训班里一些解题套路,对孩子思维训练未必有好处。学到什么还是次要,最重要的,还是自发驱动和自我学习。
为什么要写这篇自吹自擂的"凡尔赛文学",因为,作为海淀家长,太孤独了。希望每天下楼玩的时候有个玩伴儿,但自从疫情恢复上学后,诺大个小区,尽然也找不到一个玩伴了。中央的文件还说要保障孩子户外一小时运动,但现实就这样,找不到一个玩伴。
孤独但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怕选错路,虽然不愿意把孩子送入“鸡娃”的"樊笼",但由于大家都在这么做,就免不了从众心理被裹挟着去做了。
但我内心却是抵触的,希望通过"宣扬"自己的理念,获得更多的认同,寻找更多的同类。
我反对海淀区点招的选拔体制,我不反对可以通过点招选拔优秀的孩子,毕竟教育不能完全平均化。我反对的是某些学校对优秀的定义,通过机构教会孩子应试的方法,让他们成为刷题高手,这并不是点招制度的目的。比如,提前学了乘法口诀,所以可以算出更复杂的运算,但我不认为这样的孩子更优秀。
如果超前学习是为了点招,那么家长并没有错,错在这个点招制度,家长和孩子是受害者,应该联合起来抵制这个制度,如果抵制不了,需要对这个制度逆来顺受,那就减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寻求渐进改变的可能。
如果超前学习是为了取得相对优势,可能从分数这些短视的方面,确实有些效果,但对孩子的伤害却是大的。比如,孩子会说,我都学过了,没意思。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是像在看第二遍电影似的无趣。除非承认孩子理解能力不够,需要学习两遍才能听懂。这种相对优势,到高二或高三不会有太大差距(当然阅读之类的积累除外),而夺走的,却是孩子的求知欲、创造力和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