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教学生写单元作文的时间,今天能不能让每个学生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写人文章,我真的一点信心都没有。写作教学,这是令所有在农村任教的小学语文老师都深感头疼的课程。
为什么特别强调“农村"两个字呢?正所谓"不在其位不知其难",城乡差别、村镇差别,真的很难消除啊!
城区与乡镇中心校的孩子,家长会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如果老师说要求孩子每周阅读一本课外书,城区的孩子95%的人会做到,乡镇中心校的孩子,做到的至少也有85%。可是,村校的孩子,尤其是边远农村的孩子,连30%都达不到。
为什么会造成农村的孩子如此地惧怕写作文呢?那就是积累太少了。农村的孩子,买有一两本课外书的,都是少之又少。有些学校虽然有一些图书,可那些书很多都是上级分派下来的,孩子们根本不喜欢看。不阅读,哪来的积累呢?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中的最后一章,讲的内容,就是关于"积累"这个主题的。
李笑来说:"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而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才不肯积累,不愿积累,甚至不屑积累。"。
说到"积累",自然想到了"复利"。
”复利"这个词,我是在阅读美国习惯养成专家詹姆斯.克利尔的《掌控习惯》一书时,才接触到的。书中提到"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就像金钱借助复利倍增一样,你的习惯效果也会随着你不断地重复而倍增。
网上流行的关于复利的最经典的说法是:如果你每天进步1%,一年之后,你将进步37倍多;但如果你每天退步1%,一年之后,你的成绩就只剩下0.03倍了。
可见复利的力量有多神奇了。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甚至可以让人忽略不计,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异的结果。
这段时间,我们镇举行小学教师汉字听写大赛。以我年过半百的心态,对这种比赛已经毫无兴趣了。于是,我向学校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提出弃赛的要求,可是领导没有批准我。我只好硬着头皮胡乱参加本校的选拔赛。选拔赛结果出来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居然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这回校长亲自找我谈话了,他希望我好好准备,带领本校另外五位成绩优秀的老师到中心校参加初赛,最后杀入决赛。
没办法,我又硬着头皮带领那五个比我年轻许多的老师参加了全镇的初赛。考虑到进入决赛后,就会模仿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来进行,到时候要全程录制,有可能在本市电视上露露脸。一向自卑又害怕抛头露面的我,在初赛的过程中,还在默默地念叨:"我们无法与城区学校的老师相比的,我们不会进入决赛的。我们千万别进入决赛啊……"
令我啼笑皆非的结果是,我们以初赛全镇总分第二名的资格进入了决赛,而且我们是唯一进入决赛的农村学校,比第三名的某城区学校还高了15分。其余进入决赛的学校都是城区的。没办法,我只好面对现实,争取在4月23日晚上决赛之前,花上两三天时间来突击复习一下那些易错难记的汉字了。
其实,对这次听写比赛,我从头到尾就没有重视过,被小同事们戏称"你只需要啃老本就可以去参加决赛了。"之所以我比别人写得多,准确率高一些,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①这跟我常年上高年级有一定的关系。每上一届毕业生,必定要进行全面复习,让我有机会反复接触那些词语,两字的、四字的、古诗词里的。长年积累下来,我脑子记得的词语就多一些。
②我比较喜欢看央视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成语比赛、古诗词比赛。虽然看比赛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词语我也不会写,甚至不会读。但听多了,总能积累一些。
③去年11月份开始,我几乎每天坚持看一小时左右的书,坚持每天写一篇千字文的读书笔记或生活感悟。几个月下来,有些被遗忘了的字词又跑回了我的脑海中。
可见,长期的积累,确实能产生让人惊讶的效果。有谁相信,我竟然是那天参加全镇听写初赛的选手中,年纪最大的那一个呢。
说到积累的重要性,在写作方面,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了。因为我从小读书就少,没读过高中和大学,这是我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参加工作后,我也没有爱上阅读,导致我的写作能力仅仅够教小学生写好简单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至于那些有深度的文章,我自己也写不出来。这跟我的写作素材积累少、文学素养积累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若想在写作上取得成功,唯有拼命阅读,多多积累了。
正如李笑来说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依然不会。基于比较的成功理念,是伤人的、害人的。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了‘更广阔、更重要,并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值得人人都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想要改变自己,就开始学习吧,找到能改变自己的领域,采取积累的策略,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